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论仇恨犯罪

发布时间:2017-10-20 21:15

  本文关键词:论仇恨犯罪


  更多相关文章: 复仇文化 同态复仇 报应刑 仇恨犯罪 报复 犯罪动机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仇恨动机引发的犯罪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仇恨犯罪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仇恨犯罪的研究也较少,充分研究仇恨犯罪并取得有效成果,将有利于在实际生活中预防和治理因仇恨而引发的犯罪,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与稳定。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仇恨犯罪概述。首先,通过对我国古代复仇文化和西方古代复仇文化及相关历史记载的论述,来阐述仇恨犯罪的历史文化背景。伴随社会发展,国家开始制定法律规范来约束复仇,儒家文化对统治阶级的立法规范影响最大,其中唐朝制定的规制复仇犯罪的法律甚为完善,西方古代关于复仇文化的相关历史记载主要存在于一些古代法典和宗教经典中。其次,,通过介绍英美法系国家的“Hate Crime”以及我国某些学者对仇恨犯罪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仇恨犯罪的概念。然后,将仇恨犯罪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第二部分是仇恨犯罪的种类和犯罪学特征。首先,分别从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出发,对仇恨犯罪进行种类划分。其次,从犯罪学方面阐述仇恨犯罪的特征,重点分析仇恨犯罪分子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最后,仇恨犯罪作为一种动机犯罪类型,动机产生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具有突发性、随意性、和预谋性。 第三部分是仇恨犯罪频发的原因。首先,从社会环境方面论述仇恨犯罪的原因,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产生的历史性差异,利益多元化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机会增多,政府管理能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其次,仇恨犯罪频发的自然因素,主要从农村和城市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气候因素两方面为着眼点来解释仇恨犯罪产生的原因。最后,仇恨犯罪产生的心理因素,仇恨犯罪分子的情绪情感及其内心需要与动机,使得仇恨动机产生,引发仇恨犯罪。 第四部分是仇恨犯罪的防治措施。首先,介绍美国对仇恨犯罪的防治措施,美国对仇恨犯罪的研究以及在实践中采取的措施已经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反仇恨犯罪法,在防治仇恨犯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可以借鉴其有益的适合我国防治仇恨犯罪的经验。其次,我国防治仇恨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环境的净化和采取相应刑事措施两方面,净化环境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来阐释。笔者认为,我国防治仇恨犯罪主要可以从量刑角度加以考虑,将仇恨动机作为酌定从重量刑情节对待,通过制定统一的《量刑规则》对酌情的幅度加以规范。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弱化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意识。
【关键词】:复仇文化 同态复仇 报应刑 仇恨犯罪 报复 犯罪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4.13;D917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1
  • 引言11
  • 一、 仇恨犯罪概述11-26
  • (一) 仇恨犯罪的文化背景11-18
  • (二) 仇恨犯罪的概念18-21
  • (三) “仇恨犯罪”与相关概念辨析21-26
  • 二、 仇恨犯罪的种类与犯罪学特征26-35
  • (一) 仇恨犯罪的种类26-27
  • (二) 仇恨犯罪的犯罪学特征27-35
  • 三、 当前仇恨犯罪频发的原因35-45
  • (一) 仇恨犯罪频发的社会环境因素35-40
  • (二) 仇恨犯罪频发的自然环境因素40-42
  • (三) 仇恨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42-45
  • 四、 仇恨犯罪的防治措施45-55
  • (一) 美国对仇恨犯罪的对抗措施45-48
  • (二) 我国防治“仇恨犯罪”的主要措施48-55
  • 结 语55-56
  • 致谢56-58
  • 参考文献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锦晖;;法律与复仇:理性的替代与秩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2 王永兴;;暴力犯罪:一个概念的解读[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梁健;;中国古代刑法的复仇特点[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10期

4 王文华;;“仇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1年04期

5 顾为平;;美国仇恨犯罪论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6 秦双星;;传统社会纠纷的解决——以复仇为中心的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徐晓光;;“伦理法”观点的理论缺欠[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党敏;;中西复仇行为与法律调整之比较[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9 辛宇鹤;;“孝”的观念在北魏法律制度中的反映[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文华;;美国反“仇恨犯罪”刑事法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双星;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9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69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