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09:09
本文关键词:社会冲突理论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冲突 集体行动 阶层 利益受损群体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在公共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中,政府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远没有真正适应网络舆论的发展步伐。因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探索出一套矛盾化解机制,便成为一项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紧迫课题。 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在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并就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文章的论述与分析做好了理论基础和方法铺垫。在这一部分,对科塞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和安全阀理论进行了梳理,为后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一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具有高流动性以及匿名性。二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符号化。三是在网下现实社会鲜少打交道的两极阶层,在虚拟社会比在现实社会更容易产生“越界式”摩擦;四是网络冲突事件的责任,最终多指向政府,即使政府并非事冲突的当事人。 在第三部分,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归类成从网络中的事务或事件引发、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展到网络中从而引发、从网络群体性事件滋生的新生事物三类并分别举例分析,另外以最近发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朱令事件为研究案例,从网络的集聚与推动和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公开博弈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紧接着在第四部分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其一,网络向人们提供了宣泄各种不满情绪的平台,各阶层的心理都可以在网上得以舒展,这种宣泄有利于减少对当地政府的不满,因此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不满能量宣泄的主要安全阀;其二,网络广场政治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其三,网络上愤怒的亚文化。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将不满情绪可网上公开表现出来并获得共鸣,形成一种网络愤怒亚文化。 在第五部分,根据以上的论述,分三个层次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科学应对策略。第一,可以转换冲突主体,主动与公众站在一边。第二,可以分散冲突冲力,培育多元开放灵活的社会结构。第三,减少冲突的源头,从根本上要消除冲突土壤,切实化解国内矛盾。 在结语部分,最后强调了这些冲突因其广泛、低强度的性质,具有“减压阀”与“反馈”功能,可视作一种低成本的网络舆情监测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G2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2 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黄淑贞;朱丽丽;;网络事件中的阶层冲突[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陈粟,陈冰;网络:虚拟的公共领域——以BBS上的议程设置为例[J];新闻界;2005年01期
5 韩咏红;;“网前网后”的参政前景[J];南风窗;2009年22期
6 胡泳;;网络社群的崛起[J];南风窗;2009年22期
7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杜凤娇;;网络PK信访:什么是最有效的“减压阀”?[J];人民论坛;2009年15期
8 范国华;贾晓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人民论坛;2010年32期
9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罗亮;;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J];行政与法;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涛;[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0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7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