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7-11-14 05:15

  本文关键词: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防治


  更多相关文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防治 体系 中国特色


【摘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该类犯罪犹如社会“毒瘤”,对经济、政治、社会秩序形成了极大的危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如同文明的影子,经历了相当长期的发展,并且以其特有的方式继承下来。除了纵向上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外,国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势力也从横向上影响着中国的涉黑犯罪。改革开放以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高科技的普及、高智商成员的加入对打击涉黑犯罪构成了更加严峻的障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不容忽视,2009年,重庆市率先掀起了震撼人心的打黑行动,效果卓著。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加高效严厉地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势必成为新的历史课题。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共识,一直以来,涉黑犯罪都是各国打击刑事犯罪的重点。在一些发达国家,在打击黑社会犯罪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也初有成效。但是,虽然各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成因、特征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该类犯罪深刻的历史根源性和社会现实性,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打击经验的同时,更应当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治机制。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可能适得其反。同时,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根源,每一个因素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对待。在对该类犯罪进行整治的时候,绝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应当综合考虑,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动态化的防治体系。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入手,通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性、成因的分析,结合该类犯罪在我国的历史和现状,从司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区域协作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完善措施,旨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控体系,更加有效地威慑和打击涉黑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7;D9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锡文;陈荣中;;寒光闪闪毛明俊[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1期

2 布衣郎中;;非法所得不是GDP[J];商业文化;2009年09期

3 张远煌;;中国涉黑犯罪五大变化趋势[J];人民论坛;2010年24期

4 王建国,吴兴达,毛志兵;湖南省涉黑犯罪现状和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刘莹;论国家工作人员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侦查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周心捷;广东黑社会问题五探——论毒品犯罪与涉黑犯罪之关联[J];政法学刊;2002年06期

7 覃珠坚;黑社会性质组织构成特征的界定[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邓亮;如何界定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J];探索与争鸣;2002年01期

9 刘彦辉,郑龙镇;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罗峰,任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认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侦办思路[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陈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赵延波;;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4 岳平;;犯罪学层面上的反思——黑社会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关飞;;论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雪华;邹s,

本文编号:1184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84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