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标签理论的应然走向
本文关键词:犯罪学标签理论的应然走向
【摘要】:标签理论是一组用来解释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以司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反应系统,在赋予人们行为以特定属性之后产生的,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反而会促使犯罪的发生,揭示了社会反应机制的犯因性特征。在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标签理论经历了理论发展的波峰和波谷。标签理论应当向"标签对受标定者的影响"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任何理论、学科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的客观需求的影响,可以说社会需求是理论发展最好的动力,在这一“看不见的手”支配下,理论自然地向前发展;同时,理论研究并非仅是被动进行的,研究者对其进行规划也是理论发展与完善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的理论犯罪学研究中,不乏对犯罪学理论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建军;;从犯罪互动看刑罚立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2 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3 朱锦秀;;社区矫正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适用的系统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杨奎臣,章辉美;网络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助长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方媛;;论中国社会转型期刑罚执行措施发展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9期
6 李兰英;陆而启;;从技术到情感:刑民交叉案件管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刘佩;;论《公务员法》对职务犯罪亚文化的法律规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朝阳;;人身危险性研究的历史脉络[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吴宗宪;论犯罪性[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0年01期
10 周胜蛟,曾峗;论犯罪预防的价值范畴——关于个人自由之保护的一种解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国;于阳;;延安市问责问廉问效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材料之六 “三问”工作机制——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廉政建设新模式[A];延安市问责问廉问效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潘嘉;;警察职务犯罪的生成机制及遏制理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浩然;;网络游戏和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康均心;李娜;;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兼论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仲兴;李波;;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张济坤;;批判犯罪学评述[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于跃江;;和谐社会的犯罪理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亭亭;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毕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理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紧跟;罪犯劳动权法律保障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5 程望;经济型白领犯罪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乔远;短期自由刑及其行刑社会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振;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机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超;司法职务犯罪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洪刚;罪责刑相适应的时代特征[D];烟台大学;2010年
10 阎鹏;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C·吉本斯;宋建强;;现代犯罪学[J];国外法学;1988年02期
2 历玉换;;冲突犯罪学理论评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0期
3 康树华;;论犯罪学性质及其理论体系[J];法学杂志;1993年04期
4 荣月;;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吴飞飞;吴凯辰;;社会转型期的犯罪学——中国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综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致读者[J];政法学刊;1997年03期
7 顺安;;我国犯罪学研究的一部力作—《中国犯罪学论纲》述评[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7年02期
8 崔琳;;社会学视野下的犯罪学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冯树梁;;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邱国j;我国犯罪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犯罪研究;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储槐植;;论犯罪学理论框架及研究目标[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石孟磊;金盛华;;青少年绰号行为研究综述[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王飞;;社会犯罪学中的失范理论简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赵宝成;;犯罪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关于犯罪及其控制的政治经济学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6 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娜 实习生 何英;市公安局调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N];衡阳日报;2009年
2 本报通讯员 李继华 王得欣 记者 李霄峰;“26岁现象”透析[N];北京日报;2000年
3 ;经济体制转轨与犯罪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4 王牧;职务犯罪预防对刑事政策影响深远[N];检察日报;2003年
5 赵玉刚;暂缓起诉有实施价值[N];检察日报;2005年
6 万春;预防经验的理论升华[N];检察日报;2002年
7 杨书文;关注假币犯罪的转移[N];人民公安报;2004年
8 记者 李宁 通讯员 罗家欢 唐龙海;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预防工作[N];湖南日报;2009年
9 记者 宋安明;中国犯罪学会挂靠检察官学院[N];检察日报;2000年
10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强;美国社区矫正与犯罪刑罚控制的演变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虹;恢复性司法与中国少年司法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焦明晶;罚金刑的价值取向与现实选择[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春晓;建构主义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然分析与应然走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罗爱葱;当前我国都市中产阶层休闲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聆伊;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元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社会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9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秦晓玲;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72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27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