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态学的模拟实验观察
本文关键词: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态学的模拟实验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法医损伤学 动脉喷溅血迹 血液动力学 血迹形态 命案现场
【摘要】:命案现场发现的物证对于侦查破案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形态性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线索近年来在全球各个国家的法庭科学刑事鉴别领域越来越引起重视。喷射血迹的形态学研究早已有国内外专家学者重视,但国内对喷射血迹动力学研究却一直是空白。从一次次命案的发生来看,血迹学的专门研究成为了揭示犯罪真相的一把金钥匙。喷射血迹来源于外伤导致的人体动脉血管破裂,开放性创口形成,血液会从血管流出。由于心脏的搏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具有一定压力,因此血液离开人体时会呈喷涌状,喷涌而出的血液留在客体上就形成了喷溅状血迹。动脉喷溅血迹是命案现场中最常见的血迹。我们知道,从静态的形态学推展到血液动力学方向的研究才能真正看到形态背后最真实的一面,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就是着力于这一点寻求突破。 目的:通过多种条件下反复且缜密的现场模拟实验展现现场喷射血的动力学现象,量化其动力学指标,使我们在将来的侦查破案中数字化命案现场喷射血迹现象,揭示其规律,为命案现场重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侦查破案打下物质基础。通过实验观察压力、管径对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的喷溅状血迹的喷射距离及形态的影响。 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通过压力泵模拟人体血压。正常人体血压为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考虑到人在受伤时属于应激状态或者衰弱状态,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故在60-210mmHg范围内分6个压力级别进行不同压力下的血液喷射实验。经查证文献得正常成人血管内径为:颈动脉6.0-7.Omm,肱动脉3.0-4.3mm,尺动脉1.5-3.4mm,桡动脉1.7-2.9mm。故本试验利用自制的模拟喷射装置,选择四个管径1.5mm、2.0mm、3.5mm、4.5mm分别模拟腕部、前臂、上臂、肩颈部处动脉破裂。在不同管径条件下,制作动脉喷溅血迹模型。利用新鲜猪血作为喷溅人血迹的替代品,观察水平面上50cm、100cm、150cm三个喷射高度模拟腿部、腹部、胸颈部损伤的喷溅血迹的分布范围、血迹大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其距离,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在不同喷射高度条件下,压力及管径均对动脉喷溅血迹的喷射距离与形态有影响,且它们对喷射距离的变化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喷射距离与压力、管径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喷溅血迹的形态在不同喷射高度、压力及管径下呈现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圆形滴状血迹的大小、椭圆形滴状血迹出现时的条件及大小、边缘的星芒状突起及周围卫星状血迹数目和形态。总体趋势为:高度越高血滴直径越大;管径越粗,边缘毛刺状突起越明显,卫星状血迹越多;压力越大,喷射距离越远,沿喷射方向的血滴边缘毛刺状突起越多,且卫星状血迹逐渐增多,拖尾更拉长;在相同的喷射高度下随管径的增加,出现椭圆形血滴所需的压力越高。 结论:对动脉喷溅血迹的形态及喷射距离的观察与测量,可用于推断命案现场喷溅源位置及推断出血血管直径大小,从而推算出人体受损伤时的部位。通过出血源的动态组合,再现出血时状态,从而达到现场重建目的;通过现场重建,明确案犯人数、工具种类、受害者受害过程、作案动机等问题。这项研究将为命案现场的勘察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对喷射血迹的动力学研究应用于实际办案将会提高命案侦破效率,为案件起诉阶段提供确凿证据。但本文仅对血液在水平方向上喷射于白纸上条件下形成的血迹进行了初步观察,由于血迹形成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均需要验证,且回归方程的使用也需进行检验。相关种种,仍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证实。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智;危涛艺;杨晖;海云;李昭;;墙壁上被石膏掩盖的血迹检验1例[J];法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2 阿碧;;血迹斑斑觅真凶[J];检察风云;2009年02期
3 沈卫星;徐兵;曹江;;现场蚊血血痕认定嫌疑人1例[J];法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4 曾昭安 ,李刚;喷溅血迹[J];中国健康月刊;1987年04期
5 马书玲,李凡,韩冰,郝希平,李伟,夏小燕,秦豪杰,莫耀南;滴落状血迹形态大小与滴落高度及速度的模拟实验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6 曲华,陈杰;介绍一种清除中心吸引管道内血迹堵塞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年09期
7 魏明;;血证——法医血液学漫谈[J];大自然探索;2007年04期
8 崔永山,常海晖,李多依;一例耕牛致人死亡案的法医学现场分析[J];刑事技术;2004年05期
9 邓小卫,孙军,李警锋;1例他杀现场血迹分布的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S1期
10 邓淑娇,张新华;现场血迹分析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卫平;林锦锋;;静态滴血形态形成机理的实验性研究[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2 毛雅琴;邵彩英;陈菊芬;;外科器械血迹不同清洗方法的比较[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姜玉海;苑增贤;;用剪刀刺腹自杀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刘仙洲;;血痕检验揭开张彦青失踪之谜[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5 董开萍;孙发铎;赵莉;;1例抢劫杀人案的法医学现场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一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兆国;李峰;;自伤后溺死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徐旭东;姜建正;毛卓献;;浅析36例杀人后自杀案件的认定[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8 郑亚军;郝淑红;;采用多种手段自杀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徐志勇;曹际玉;薛冰;;1例剥皮碎尸案尸检中的几点体会[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王治民;房伊平;;车祸后自缢分析1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君箫;现场血迹是肇事的“铁证”[N];人民公安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陆志成;厦门:血迹搜索犬准确定位血案现场[N];人民公安报;2011年
3 ;巧除衣物上的血迹[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记者 李骥志 冯俊扬 张锦芳;伊遭自杀式袭击,,200多人血溅当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资深媒体人士 杨耕身;不得不说的两性灾难[N];东方早报;2009年
6 记者 谢佳邋通讯员 许勋磊;民警血迹助警方摧毁犯罪团伙[N];人民公安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孙宝福;煤炭何时不再血迹斑斑[N];中国煤炭报;2006年
8 邓新建;佛山“刀下留人”案重审二次开庭[N];法制日报;2008年
9 伍程凌;整治酒驾懈怠不得[N];华夏酒报;2010年
10 鲁文 张新柱;五一节,他们这样度过[N];吕梁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实验研究及在胸外科围术期的临床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门剑龙;血液成分的动态光谱法分析与血栓风险的血液学指标评估[D];天津大学;2012年
3 周国燕;动脉低温物性和胚胎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04年
4 江洪涛;前列腺组织雄激素结合容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成威;内皮抑素的表达在动脉损伤大鼠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6年
6 马进;模拟失重下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7 李晓秋;淀粉样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8 李素玮;感染性休克中左心室—动脉偶联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黄晓真;P4Hα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miR-124的调节作用[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曾文;神经支配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体内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振;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态学的模拟实验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伊如汗;二次溅落状血迹形态的模拟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冯小平;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血迹形态特征检测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4 田勇;命案侦查与防范若干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茜;《法医科学导论》第十章的汉译报告[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钱程;国产磁珠用于法医DNA检验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拥军;喉部动脉的特点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黄国金;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一期动脉调转手术治疗[D];南昌大学;2010年
9 郭万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张艳;国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ASO)血管形态学分型的初步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98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29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