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刑事政策意义:兼论恢复性司法进路的局限
本文关键词:社区矫正的刑事政策意义:兼论恢复性司法进路的局限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改革项目,的确与恢复性司法的某些观念及要素相呼应。但是,社区矫正在现阶段被定位于刑罚执行的惩罚改造功能与基层治理的安置帮教任务的结合,没有普遍地为被害人、社区提供恢复性意义的会商程序与修复结果,因此用以解析国内制度的所谓"恢复性司法进路"有其局限性。从"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的广义观念出发,应该重视行政权内部的职能调整,以及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功能协作,从而确定社区矫正的法理依据与刑事政策意义。
[Abstract]:As a project of penalty reform, community correction echoes some ideas and elements of restorative justice. However, with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at this stage is located in the execution of penalty punishment and reform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function and resettlement task, no general for the victim, community consultation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repair recovery, therefore to parse the domestic system of the so-called "restorative justice approach" has its limitations. Starting from the broad sense of the best social policy, the best criminal polic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the 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judicial power, so as to determine the jurisprudence basis and criminal policy significanc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6.8
【正文快照】: 以2002年以来的基层试验为起点,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经历了观念转变到实践施行、司法试点到立法确认的渐进过程。与国家机关主导的制度演进及其规模增长态势相呼应,国内研究也提交了相当数量的意见,既有对刑事政策、刑罚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分析调研,也包括形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理蓉;;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与公民参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马灵喜;;试论社区矫正的惩罚性[J];中国司法;2008年09期
4 但未丽;;社区矫正的“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狄小华;查迅宇;;刑事和解程序研究——以恢复性司法为研究视角[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Z1期
7 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8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5期
9 李本森;;劳动教养与监狱、社区矫正吸收并合与可行性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10期
10 宗会霞;;从“矫枉过正”到“刚柔并济”——我国社区矫正理念重塑及实务探索[J];政治与法律;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双胜;;基于制度实施成本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分析——以崇仁县白露村、泰和县永昌村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Z1期
2 陆诗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基本问题研究——对相关传统话语的批判性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郑双胜;;基于制度实施成本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分析——以崇县白露村、泰县永昌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姜敏;;刑法修改:从多变性转向稳定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5 邓华;刘颖;;析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之动态平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牛小侠;金香花;;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姜涛;;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对《刑法修正案(七)》的刑事政策分析[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8 严励;;广义刑事政策视角下的刑事政策横向结构分析[J];北方法学;2011年03期
9 王志祥;张伟珂;;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探究[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10 陆诗忠;;恢复性司法“中国化”之制度抗衡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平;罗浩海;;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撖莉;;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赵保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定位及实现路径分析[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鞠爽;;在公诉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问题的实务研究[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飞;;试析刑罚权国有性面临的挑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8 赵刚;;法律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化控辩模式研究[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郑剑;周德金;;刑事法官对司法环境的态度和策略——重温董必武依法办事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梅传强;;论恐怖犯罪行为的根源——文明及文化冲突论解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继忠;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7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辛;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完善的理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刚;从狱霸现象看我国看守所管理改革[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煜;民愤在量刑中的定位[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婷;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汪曼乔;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季元强;论轻伤害案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曹玉峰;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及其适用[D];兰州大学;2010年
9 谢yN青;刑事被害人过错初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柏莉;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张建军;;论管制刑的废除[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颜九红;澳大利亚监狱管理制度考察[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颜九红;美国社区矫正的成功典范——迪兰西街矫正中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征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调查报告[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颜九红;;问题与路径:中国社区矫正前瞻[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约翰·布拉德;颜九红;;荷兰: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结合之路[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马可;;建立中国的治安法庭制度——司法职权优化配置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李明;;国外主要社区矫正模式考察及其借鉴[J];中国司法;2008年01期
10 孔超;;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司法;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储皖中;[N];法制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忠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冯殿美,韩建祥;社区矫正:刑事政策学的诠释——兼论对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反思[J];犯罪研究;2004年04期
3 郑列;马方飞;;社区矫正的新发展——恢复性司法的运用[J];犯罪研究;2007年04期
4 孙江辉;刘新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4期
5 任帅军;;社区矫正研究略论[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6 茗菲;程家敏;;和谐社会环境下恢复性刑事政策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韦伟强;;恢复性司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刑事惩罚性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J];社会科学家;2007年06期
8 史雪峰;;镇江市首例恢复性矫正案例报告[J];中国司法;2007年02期
9 余丹;;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制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韦伟强;;恢复性司法——青少年惩罚性教育的传统范式的转换[J];青年探索;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江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的社区矫正工作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刘中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轻罪刑事政策——侧重于检察业务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杨崇华;张美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赵靖;;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晓明;;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几点疑虑[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6 张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性解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郭洁;;从理性的视角看“严打”刑事政策[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8 刘莉芬;羊忠民;;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卫红;;刑事政策概念误区种种及矫正[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10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于建雪;强力推进假释工作 全面试行社区矫正[N];保定日报;2009年
2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李欣;社区矫正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具体制度展开[N];检察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烁;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展开[N];兰州日报;2010年
4 刘治安;社区矫正:刑罚改革的有益探索[N];湖北日报;2005年
5 记者 张彬;全面深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N];人民公安报;2009年
6 兰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 张禄永;立足和谐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社区矫正[N];甘肃法制报;2010年
7 记者 普淑娟;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在郸城召开[N];周口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洪 本报通讯员 钟成 乔劲松;民主参与利于社区矫正[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史万军 胡波;创新管理高定位 务实从检提效率[N];北方法制报;2010年
10 通讯员 张建华;如东成立全省首家社区矫正执法大队[N];江苏法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强;美国社区矫正与犯罪刑罚控制的演变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沈仲平;香港三合会的源流、演变及刑事政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包雯;慎刑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明;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新论[D];山东大学;2010年
2 鲍凯燕;恢复性司法视域下的轻罪刑事政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华丽;社区矫正理论和价值基础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邱剑波;恢复性司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杨江滢;恢复性司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周咸欣;论恢复性司法程序[D];苏州大学;2006年
7 万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赵东;社区矫正的属性与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吕欣;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牛守强;律师与社区矫正[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42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4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