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长沙、成都男性犯罪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发布时间:2017-12-28 13:38

  本文关键词:长沙、成都男性犯罪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犯罪 品行障碍 患病率


【摘要】:目的:比较长沙、成都两地男性青少年犯罪者及不同犯罪类型间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方法:抽取长沙某未成年管教所10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65例非暴力犯罪青少年,成都某未成年管教所9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抽取长沙某中学40名、成都某中学50名高中学生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调查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长沙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CD)(86.6%)、物质滥用(17.6%)和物质依赖(9.9%)的患病率,长沙非暴力犯罪组CD(75.0%)和物质滥用(11.7%)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长沙对照组;成都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CD(69.1%)和物质滥用(22.2%)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成都对照组。长沙暴力组与成都暴力组的注意缺陷患病率(5.0%vs.20.8%)与CD患病率(90.0%vs 73.6%)差异显著。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male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rime in Changsha and Chengdu. Methods: a sample of 100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Changsha, 65 juvenile non violent offenders, 90 juvenile violent offenders in a juvenile correctional center in Chengdu, 4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sha and 5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engdu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atus of mental disorder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f children and children's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semi fixed diagnostic checklist. Results: Changsha violent crime group conduct disorder (CD) (86.6%) (17.6%), substance abuse and substance dependence (9.9%) the prevalence of Changsha non violent crime group CD (75%) and substance abuse (11.7%)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hangsha; Chengdu violent crime group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17.3%), against disorder (18.5%), CD (69.1%) and substance abuse (22.2%)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Chengdu.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ttention deficit (5.0%vs.20.8%)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D (90.0%vs 73.6%)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violence group in Changsha and the violence group in Chengdu.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re serious, and it is urgent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and treat the mental stat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法医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7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368) 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F1006)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既往研究表明,青少年罪犯的人格多偏离正常[1,2],其较高的再发率及成年后犯罪的高发生率,可能与其精神健康状况有关[3]。近几年,国外一些政策制定者和司法系统开始逐渐注意到青少年犯罪者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少国家的法院诉讼及其他重要司法裁决中,青少年精神状况已成为关键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瑞娟;;青少年犯罪的警示[J];源流;2005年04期

2 刘亚飞;周琳;;对青少年犯罪与人格障碍之关联的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3 黄梅艳;;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以家庭教育为视角[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07期

4 陈林慧;;浅议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黄毓毅;;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6 邱珍珍;;青少年犯罪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某县青少年刑事检察工作为个案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梁雪漫;;浅析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8 袁梁;;我国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9 刘苑竹;;关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10 吴珊;;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后良;谢本珉;陈丽梅;;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贵州省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淑华;;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探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潘小莉;;关于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云鹏;;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潘松萍;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读[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董峗;;论“调剂商行”对青少年犯罪的破窗效应[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金碧华;;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化矫正——社区矫正对象Y某典型个案之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欣 本报记者 刘福国;人格缺失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上蔡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韩文韬;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N];驻马店日报;2008年

3 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王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N];今日信息报;2009年

5 永清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邱福星;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N];廊坊日报;2009年

6 孙爱萍;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及对策[N];黄山日报;2009年

7 本报通讯员 钱向荣 钱沁 本报记者 赵勇进;透视辍学青少年犯罪[N];南通日报;2009年

8 张志鹏;宗教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机制何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 姚毅飞;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N];今日信息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亮;青少年犯罪形势应辩证科学分析[N];法制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白宇明;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思月;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吕建星;城市中心地区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曲;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预防[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 刘婧;浅析网络游戏沉迷或成瘾与青少年犯罪的联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6 韩良芝;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李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管向梅;中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黄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6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46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