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犯罪学依据
本文关键词:社区矫正的犯罪学依据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Abstract]:Community correction as a product of tolerant penalty concept, the criminology basis mainly lies in the people of the crime, how the criminals and criminals returning to society understanding step forward: first of all, human nature of crime, crime is a normal phenomen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ends to objective,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penalty, also answer the offender should be corrected or not "; secondly, with the human whether normal person of the crime, the crime of people" in the end can not be changed becoming gradually rich, more firmly set up "the basic belief of the criminal to correct"; fin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rime recidivism, thinking of how human crime to return to the society more rational, that if the criminal who correction in the community rather than isolated confinement in prison, beneficial to the re socialization and return to societ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矫正社会工作在中国社区矫正中的本土化介入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8400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流动人口社区矫正研究——以刑法平等适用原则为依归》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M510718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犯罪是刑罚的原因,刑罚是犯罪的结果。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对一个人课以刑罚的唯一依据,只能是因为他犯了罪。因此,刑罚总是与犯罪联系在一起,而刑罚观念和刑罚方法的不断演进、司法体制对犯罪人的宽容和改善理念,也总是与人类对犯罪、犯罪原因及犯罪人的认识密切相关。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魏吉华;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方赛迎;;人性维度的纳税人权利法律保护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路红梅;;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解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张延风;;论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的辩证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田明海;罪数原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3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曹丽华;从死刑的历史沿革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丁天球;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方文军;犯罪既遂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刘月楚;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王俊梅;我国职务犯罪及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杜启新;论自首制度[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仲书;赵冬燕;;关于贯彻《刑法修正案(八)》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司法;2011年07期
2 胡传稳;;社区矫正问题研究[J];公安研究;2011年07期
3 徐祖华;;创设安全稳定责任书制度 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创新[J];人民调解;2011年09期
4 李晓娥;张晓明;;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与社区矫正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5 裴庆嫔;;浅论社区矫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6 鲍蓝天;曾ng;;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借鉴和立法趋势[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贾宇;;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研究[J];人民检察;2011年05期
8 桑爱英;;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大理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证调研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9 潘栋;;假释罪犯的社区矫正的展开与制度设计[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10 魏红;;论社区矫正在刑罚中的运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红;;社会控制与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国敏;顾建华;邹其嘉;马桂明;;灾时越轨行为的研究与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浩波;;论犯罪现象及其治理对策——兼论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李宏芳;;社区矫正制度探析——以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7 刘伟科;;浅谈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8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10 马立新;;从银川市两级法院少年法庭工作情况谈和谐社会中的少年审判体制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杰 南宁市公安局青秀分局;略谈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N];法治快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吉斌 本报记者 陈丽平;社区矫正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N];法制日报;2011年
3 喻建立 刘枫;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尚待细化[N];检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中宙 通讯员 赵素文;当前盗窃汽车犯罪现象突出受关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5 记者 陈华;加快完善社区矫正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9年
6 辛新欣;农村犯罪现象不容忽视[N];潮州日报;2007年
7 唐金法;“村官”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左燕东;社区矫正制度探访[N];山西日报;2009年
9 江瑾;冲动的惩罚[N];潮州日报;2007年
10 殷建光;“好孩子”犯罪警醒我们什么?[N];人民代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杨维林;经济犯罪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露;论社区矫正制度[D];河南大学;2010年
2 姜薇;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成德苗;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鑫佳;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学;2009年
5 时清霜;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6 李鑫;论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矫正制度[D];汕头大学;2011年
7 王俊华;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李旭;论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曲鹏;准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丁汀汀;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0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7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