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防的被害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28 11:26
本文关键词: 犯罪预防 被害人预防 理论根据 实现途径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长期以来,传统刑事学科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而进行的。学者们没有考虑到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只是把被害人作为犯罪的承受者在犯罪现象论中有所提及,在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中并没有正视其所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是为刑事学科研究的一个遗憾!并且对于被害人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而言,国内的研究一般只注重于预防被害人的被害及重复被害,而忽略了被害人在被害后可能会恶性逆变,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在预防被害人的恶性逆变方面,传统的研究也没有关注到构建被害人过错制度、被害人援助制度等所具有的意义及价值。 本文通过对“犯罪(人)中心主义”之犯罪预防体系的反思,提出了“被害人预防”的概念,即预防(潜在)被害人的被害及重复被害和被害人的犯罪倾向。在回顾刑事被害现象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害人预防的实现途径,如针对易被害的群体和时空进行被害人的预防,针对被害发生的阶段实施被害人预防等。在完善现行的刑事法律制度方面,本文提出了在“被害人预防”的意义上要建立被害人过错制度、被害人补偿制度等,以及提供被害者服务等措施,并以此实现犯罪的预防。 全文共约38000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犯罪预防做了简要的概述。首先对犯罪的概念从犯罪学研究的角度进行界定,以区别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并根据文章的研究需要对其范围进行了适当的限定。其后在对犯罪预防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传统的犯罪预防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引出从被害人角度预防犯罪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对“被害人预防”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其中回顾了被害人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并且在被害人的主观特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被害人进行相应介绍的前提下,提出“被害人预防”的概念,并着重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所谓的“被害预防”的重要性,其中暗含了“被害人预防”之于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被害人预防”的理论根据,即“被害人预防”的理论支撑及可行性分析。该部分主要论述了四个刑事被害现象的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破窗理论、被害者因素理论和暴力循环理论。这些理论都跳出了犯罪原因解释论之“犯罪人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其中日常活动理论主要关注可能引发犯罪发生的三个因素,即合适的目标、监控的缺乏和潜在的加害人,从犯罪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的组成来看以“合适的目标”等三要素解释犯罪的发生就显得更加全面也更加科学,并且从中也可以容易看出被害人在犯罪预防中的功能作用和理论价值。破窗理论则从社会及被害人方面探讨犯罪发生的诱因,认为很多犯罪的发生都是基于社会及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破窗”诱因,如果克服了这些诱因,犯罪多半是可以预防的。而被害者因素理论侧重于关注被害人自身的易被害倾向,并把这些倾向性因素细分为八类,并作了详细的阐明,如“鼓动因素”、“促进因素”等等,以此为戒,如果我们能够适时隐藏或消除被害人自身的被害因素,则犯罪预防也是可以实现的。暴力循环理论则主要对“被害人预防”的另一个方面——被害人的“犯罪化”倾向——进行了阐释,并从代际之间和非代际之间的暴力循环分别论证之。本文在对这些理论进行阐释的同时,适时引用一些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以证明该理论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论证了“铍害人预防”的实现途径,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及目的所在。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证即从被害发生的规律;被害发生的阶段;被害发生的具体环境,即社区;被害人援助制度等方面来实现“被害人预防”。其中,被害发生的规律包括时空规律和易被害群体规律,以此为契机,被害人可以根据被害发生的规律提高防范意识,适时调整自己的出行等来避免牢皮害。而根据被害发生的阶段实现“被害人预防”则包括被害前的预防,要提高防范意识;被害中的预防,要有勇有谋;被害后的预防,要避免被害人的重复被害及其犯罪化倾向等。另外,犯罪的诱因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里,这个环境具体而言即是社区,因此通过社区的建设也可以实现“被害人预防”,即通过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抑制犯罪诱因和建立邻里守望制度以遏止犯罪的发生实现犯罪的预防。被害人援助制度的构建则重点关注被害人的犯罪化问题,因为如果不对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进行相应的安抚及援助,其很可能会恶性逆变,或者报复或者效仿而进行犯罪行为以弥补其失衡的心理,并且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应当构建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和隐私、对被害人进行相应的医疗服务及心理指导等等来预防被害人的犯罪化倾向,而被害人过错制度的构建则主要是提醒被害人消除自身的过错性因素来避免自己的被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7.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兴祥;张峰;;论“破窗理论”与流动人口犯罪控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段丽;;论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理论基础[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谭志君;何妮;;被害人因素视野下的犯罪预防——以财产犯罪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段丽;;大学生个体盗窃被害预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晶晶;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2 童军;湖南省X市犯罪被害现象实证调查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李毅军;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财产权利保护的程序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0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47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