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流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探讨及对策分析
本文关键词: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亚文化 社区矫正 犯罪易感倾向 家庭温情 出处:《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学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于其主体和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而本文从社会学角度上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理论指导上,从发展心理学,亚文化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等方面的理论视角下做出假设,并从该课题的特殊角度出发,在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针对性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 从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上看,在对流动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之影响中,家庭因素占有最为基础的地位,它与调查对象在价值观及人格的确立,社会化的进程,对人际对社会的态度上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重要性并不是直接的影响及作用于调查对象的不良行为,而是较为曲折和隐晦的通过作用于未成年人的思想人格及在外社会交往而产生作用。在研究中可以看到,对调查对象产生最关键影响的来自于他们的亚文化群体交往中。 此一亚文化群体部分程度上由调查对象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处遇中被催生出来,并直接作用于犯罪未成年人对待不良行为的态度及认识,从而对其不良行为发生作用。同时,,当犯罪未成年人在对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识,归属感及行为模式体系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在较长时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化过程中固化下来,难以得到有效的消除和解脱。因此,解释及解除流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主要着眼点,即在于其不良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原因,过程,内在运作模式及体系,以及其解组过程及条件的探索研究上。在对流动犯罪未成年人的惩处与矫正上,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大力探究,发展与推广社区矫正等非刑事化的惩处与矫正措施。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of considerable particularity because of its subject and behavior.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is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and makes hypothese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ubculture theory,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so on. And from the special point of view of the subject, a targeted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pen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Nanjing. From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family factor occupies the most basic position in the influence on the illegal and criminal behavior of floating minors, and it and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s and personality.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personal attitudes towards society. However, this importance is not a direct influence and bad behavior that affects the subjects under investigation. But more zigzag and obscurity through the role of minors in the ideological personality and external social interaction and have a role, can be seen in the study.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s comes from their sub-cultural group communication. To some extent, this sub-cultural group was born out of the family and social situation, and directly affected the attitude and understanding of delinquent minors to the bad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juvenile delinquent in the sub-cultural group of self-understand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behavior model system once established. It will be solidified in the course of daily life and socializ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effectively. Therefore, the main point of view is to explain and relieve the bad behavior of floating minors. That is to say, the formation reason, process, internal operating mode and system of its bad sub-cultural group, as well as its uniting process and conditio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of floating crime minors. We should take this characteristic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and vigorously explore, develop and popularize non-criminal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measures such as community corr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C91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志良;杜维超;;鲁西南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灰色群体研究——以T市TX中学为例[J];青年探索;2011年03期
2 ;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9年09期
3 刘巍;王勇;;涂鸦艺术符号帝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杜维超;;中学生灰色群体:概念、结构与行为[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5 ;本期推介[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6 詹俊峰;;构建女性中心的文学批评话语——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4期
7 牛旭;;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佚名;cutecobra;;胡同鬼子来啦![J];人物画报;2011年14期
9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10 李芳晓;;商业贿赂犯罪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审计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4 邵继成;;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争中的功能解构分析——文化视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7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王治建;夏强;;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谢吾同;;聚落研究的几个要点[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孙彩燕;;黑龙江文化特质——中原文化亚文化溯源[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竞立;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0年
2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磊;青少年“亚文化”凸显“失焦”感[N];文汇报;2011年
4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5 记者 李跃云 和光亚;“泛亚文化之光”在滇池之滨点亮[N];云南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昌莉;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闭幕[N];云南日报;2010年
7 首席记者 吴晓松 本报评论员;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昆明日报;2010年
8 湖北省建始县教育局 王国强;校园“亚文化”现象当引起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黄瑞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当代西方亚文化的研究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鲁虹;关注都市亚文化[N];深圳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彦;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晓艳;当代中国“80后”亚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贵宇;我宅故我在:校园“御宅族”亚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浏;解构与重塑[D];苏州大学;2012年
5 吴园园;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亚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张峤;中国行政亚文化现状探源与重塑行政文化路径[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吕晋红;论美国嬉皮士亚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扬;从校园走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汤遨玮;亚文化视阈下“养娃族”现象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4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47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