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犯罪及其社会控制
本文关键词: 网络 犯罪 社会控制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从智能性、隐蔽性、超时空性和社会危害性诸方面探讨了网络犯罪的特点。然后从法律对策的局限性 ,引出了犯罪统计学、犯罪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讨论 ,指出对网络犯罪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围绕“消除文化脱节”、“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及“道德约束” ,在刑事制度的“上游”探讨了本文的主题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crime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lligence, concealment, transcendental space-time and social harmfulness. Then, from the limitation of legal countermeasures, it leads to the discussion of crime statistics, sociology of crime and sociology of law.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cybercrime are pointed out. Finally,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discussed around "eliminating cultural disconnection", "improving teenager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oral restraint" in the "upstream" of the criminal system.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15021 苏州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215021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2 邵维国;论扩大罚金刑适用范围的理论根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赵秉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略述(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力为;个案研究可以做成体育科学的博士论文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刘东根;恢复性司法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借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任辉;论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内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犯罪界定的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8 黄卿堆,马立东;社会转型中刑罚观念之定位[J];当代法学;2002年02期
9 田文昌,颜九红;论中国死刑发展趋势[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10 李锡海;;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J];东方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丽莉;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河顺玉;电子商务时代个人隐私权的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晓燕;试论刑罚的补偿功能[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彭跃辉;互联网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姬泊;当代青年网民心理健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马立;计算机黑客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2年
8 聂昭伟;罪刑法定原则在新刑法实施后的缺憾与弥补[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张瑛;罪刑法定的价值及其实践把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刘小兵;刑事执行法立法思考[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洋;;网络犯罪——伸向高科技背后的黑手[J];现代经济信息;2006年11期
2 黄毓毅;;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3 王晓;任文松;;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理论与构想[J];行政与法;2011年07期
4 宋瑜;;浅谈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防范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5 郑成功;李益明;;城市化进程中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年02期
6 卢晓丽;;论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预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吴刚;;浅谈计算机犯罪现状及防范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8 张玉芳;;网络犯罪与治理探析[J];互联网天地;2011年08期
9 钟敦雄;;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0期
10 ;国际网络安全保护联盟伦敦成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陈建民;;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3 沈惠芳;;浅析我国网络犯罪的青少年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徐蕾;;网络犯罪特征、成因及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对策分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卓翔;;网络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邓小刚;;青少年网络被害与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李双其;;虚拟社会的犯罪防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滑建忠;温晋英;;网络犯罪成因与侦防策略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9 聂里宁;;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犯罪与法律研究[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宫厚军;;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的特点及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魏存武 何静;8类犯罪是侦破重点[N];兰州日报;2005年
2 ;迈克菲启动打击网络犯罪计划[N];中国质量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丕屹;全球“围剿”网络犯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吕鸿 丁大伟;欧盟加强防范网络犯罪[N];人民日报;2009年
5 记者 赵明;网络犯罪导致每天流失千亿美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赵枫;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N];西部法制报;2009年
7 刘倩茹;警惕网络欺诈[N];西藏日报;2009年
8 李学梅;联合打击网络犯罪[N];中国社会报;2010年
9 马薇;网络犯罪中的黑客心理浅析[N];贵州政协报;2010年
10 钱X;捣毁网络犯罪窝点13个[N];人民公安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杨如彦;公司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志涛;网络犯罪及其防范[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李志辉;网络犯罪的惩治与预防:现状、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丛艳华;网络犯罪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汪剑歆;论网络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7 郑怀瑾;网络犯罪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孙立智;网络犯罪及其侦查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9 夏菲;网络犯罪文化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王立东;网络犯罪的定性分析及刑事管辖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09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0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