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本文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发展趋势 阶段性特征 政治问责制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表现出诉求表达理性、组织化程度提高,暴力性、对抗性、破坏性、激烈性明显增强和主体变化等阶段性特征。本研究在阐述国内学者有关观点基础上,预测国内群体性事件在近期内的大体走势和需要特别关注的动向;提出了今后10年至2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地区的观点。建立全国社会预警系统、试行区域性社会稳定风险监测评估、通过规划项目安排保障预警研究和成立专门机构、建设一支多学科研究队伍是提高国内社会稳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Abstract]:At present, group events in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by rational appeal, increasing degree of organization, violence, adversarial, destructive, intense and subject chang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xposition of the views of domestic scholars. To predict the general trend of group events in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trends that need special attention, and to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will be a region worthy of high attention in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and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social early warning system.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is to try out the risk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ocial stability, to ensure early warning research through planning projects, to set up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and to build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
【作者单位】: 重庆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群体行为涌现机理及风险辨识研究》(11AZD109);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后移民时期三峡库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11XZZ002) 国家软科学面上项目《“后移民时期”三峡库区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社会问题前瞻性研究》(2010GXS5D257) 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委托B类项目《当前重庆区域性社会风险调查及评估》(2011WTB16)
【分类号】:D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孙元明;;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吴鹏森;;“十二五”期间影响上海社会稳定的若干重大因素研究[J];科学发展;2011年03期
4 蔡永飞;;县域群体性事件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1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平;;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张要登;;当前农村稳定工作中潜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3 欧三任;;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政治安全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郑欢;杨启富;;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孙元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机制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光全;;法治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11期
7 顾美峰;;浅论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舆论导向的作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百杰;;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肖唐镖;王欣;;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份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J];管理世界;2010年09期
10 刘俊辉;郭胜男;;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不足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高恩新;过程、行动者与危机管理[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李云;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凯;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3 耿格峰;我国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林辉;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琳;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善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视域下的农村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蔡永波;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李洁;利益配置与转型期我国社会的群体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泽锋;网络群体事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玮玮;关于群体性事件处理机制的法律问题[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恪廉;增强应变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关于突发事件防范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5 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彬;;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特征与治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年02期
2 李波;;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3 刘玉雁;孟迎辉;李英;;地方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基于X省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刘影;鄢琳;;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5 王祥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处置对策[J];公安研究;2010年02期
6 关鑫;;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J];河北法学;2010年04期
7 张春义 ,周国梁;山东省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专题研讨培训[J];公安教育;2001年12期
8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10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5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6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7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8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9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洪凌 北京新民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淑英;运动竞赛规则的本质特征、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D];苏州大学;2008年
8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冯寿波;论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杜桥省;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志杰;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黄杜;博弈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馨;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角色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0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2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