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前心理状态调查与干预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青少年犯罪 干预性研究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 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在押少年犯 1 0 5人。结果 发放和收回 1 0 5份问卷均为有效答卷。分析结果显示 ,从产生犯罪动机到作案是有一定时间的 ,1周以内占 43% ,1周以上占 35% ,对已产生犯罪动机的人进行及时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少年犯罪前心理紊乱 ,生理与行为状态均有改变 ,绝大多数犯罪少年都愿意在犯罪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挽救。结论 少年犯罪前心理状况可为预测和干预犯罪提供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Methods 105 juvenile delinqu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105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05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re is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emergence of a criminal motive to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Within one week or more, 43% or more weeks or m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vene in a timely manner to those who have already committed a crime,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before commit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very necessary. Most juvenile delinquents are willing to get timely and effective rescue before committing crimes.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before juvenile delinquency can provide basis for predic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rime.
【作者单位】: 河南职工医学院医学心理教育研究室!郑州450003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职工医学院医学心理教育研究室!郑州450003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职工医学院医学心理教育研究室!郑州450003
【基金】:河南省教委教育科学“九五”攻关项目! (项目编号 :0 67)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国富,王静,胡瑛;心理状况粗估与心理咨询诱导技术─—创意投射法[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玮;;大学生不良行为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刘素珍;朱久伟;樊琪;梅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3 郭占久;李忠堂;;论青少年犯罪行为成因及矫正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1年02期
5 韦庆辛;;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房书君;刑法机能的时代命题[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7 杨正鸣,倪铁;知识产权犯罪特征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叶发钦;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翟中东;将人格纳入刑事政策的犯罪学理由[J];河北法学;2004年04期
10 翟中东;一种整体、动态的犯罪人观:人格犯罪人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润清;;少年命案犯罪心理结构及预防对策探讨——湘潭县近五年少年命案情况的调查[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从社会环境因素对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谈职务犯罪的预防[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2 张夕芬;罪犯余罪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浩;网络违法犯罪及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霞;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许相明;我国渎职罪问题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陈艳波;奥贝尔侦探小说探幽[D];湘潭大学;2007年
7 王福林;少年暴力与暴力亚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张娜;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荣丽;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秦珊珊;试论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国富,付莉,荆汝竹;心理障碍“反投射”快速评估及案例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4年03期
2 王国富;对医学生心理现状的“反投射法”评估调查[J];医学教育;1994年02期
3 王国富,李菊英,,付丽;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心理世界结构假说[J];医学与哲学;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国富,赵转,盖英第,吕瑞萍,张宇明;未成年人犯罪前心理状态调查与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2期
2 孙丽艳;;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J];理论界;2006年09期
3 徐平;冯雪;;反社会性人格变态的犯罪心理[J];法治与社会;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1542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4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