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
本文选题:和谐社会 + 罪犯问题 ; 参考:《探索》2007年01期
【摘要】: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无论从人权保障角度,还是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把罪犯与社会隔离开来,完全由国家机构进行改造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应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功能。通过对罪犯分子适用社区矫正,消除他们继续犯罪的条件,使罪犯永久性地放弃犯罪意识,消除犯罪心理,有效地防止其重新犯罪,将其改造为守法公民。同时为了预防犯罪,用非监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惩罚性威慑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及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走上犯罪之路。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及时消除隐患,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司法的公信度,增强社会稳定,而且可以促使广大的市民对矫正对象的关心与支持,自觉营建起一种参与管理、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Abstract]:Harmonious community is the basic unit of harmonious society.Whether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or from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separating criminals from society and completely reforming by state institution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realiz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communit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By applying community correction to criminals, eliminating their conditions for continuing to commit crimes, making criminals give up their criminal consciousness permanently, eliminating criminal psychology,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m from committing crimes again an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law-abiding citizens.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prevent crime, the seriousness and punishment of the execution of non-custodial punishment can deter the unstable elements and potential criminals in the society, and prevent them from going on the road of crime.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can not only eliminate hidden dangers in time, turn negative factors into positive factors,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and enhance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promote the public's concern and support for the objects of correction.Self-conscious construction of a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civilized and upward social atmospher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作者单位】: 西昌学院社会科学系
【分类号】:D9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冬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与借鉴[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1期
2 郑杭生,程琥;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祥;刘林霞;;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作用的发挥[J];经济导刊;2011年05期
2 胡天晓;;论“亲亲相隐”制度的当代转化[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杨小明;;论和谐视野下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本土构建——以国家公权力的配置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5期
4 房德礼;;论如何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及构建和谐社会[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董菁菁;;特赦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6 彭金冶;;论和谐社会司法公正[J];学术交流;2011年08期
7 方凡;;论检察职能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8 彭建新;;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J];法治研究;2011年07期
9 张佳妮;;正当程序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实现及价值——以佘祥林案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10 龙明礼;;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性ADR的价值[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兆康;;和谐社会视野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新视角:恢复性司法模式[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许宁;;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出狱人保护制度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刘晓梅;;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杨崇华;张美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毛永红;;公益诉讼制度构想[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刘涛;杨会新;;从社会外矫治到社会内矫治——劳动教养的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龚卫东;;论和谐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李宇先;吴爽;;湖南省法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调研报告[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张汉昌;;从和谐社会理念看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贺政银;;刑罚执行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浅议刑罚执行法律体系和机构的改革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全文;民事诉讼调解一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和谐社会视角下罪犯权利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玲娜;论亲属容隐制度之现代化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桥;和谐社会背景下湖南省人民调解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袁奇钧;人民调解介入信访工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姚学勇;恢复性司法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梅生;和谐社会中律师职业道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廖必学;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矫正[D];四川大学;2006年
8 宁铁;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郑芳;和谐理念下的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小鸥;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3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74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