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电流斑电击死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本文选题:电击死 + 红细胞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无电流斑电击死动物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建立两种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动物模型。模型A: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直接电击浸湿的右前肢与左后肢致死。模型B:用220 V或110 V交流电电击水中兔致死。取电击死兔血液及肺动脉与主动脉,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及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两种电击死动物模型兔的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均可见穿孔,红细胞穿孔细胞指数最高,其次为肺动脉内皮细胞,主动脉穿孔细胞穿孔指数较肺动脉内皮与红细胞稍低,而对照组则未见穿孔现象。结论细胞穿孔可以作为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死的一个诊断指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erythrocyte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in electrocut-free animals.Methods two kinds of animal models of electrocution without obvious current spot were established.Model A: right forelimb and left hind limb soaked directly with 220 V or 110 V AC.Model B: rabbits died with 220 V or 110 V AC electric shock in water.Blood, pulmonary artery and aorta were taken from rabbits killed by electric shock.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erythr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Results perforation was observed in erythrocyte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two kinds of electrocution model rabbits. The perforation index of red blood cells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The perforation index of aortic perforation cells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and red blood cells.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perforation.Conclusion Cell perforation can be used as a diagnostic index for electrocution death without obvious current spo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分类号】:D9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竞花兰,姜富学,成建定,张有宾,张宜骏,李章旺,吴金浪;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2 万立华,马智华,张佐才;血管电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3 欧桂生,竞花兰,姜富学,李艳容,谢秀琴;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4 陈忆九,赵子琴,顾云菊,黄光存;电击死心肌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竞花兰,姜富学,成建定,张有宾,张宜骏,李章旺,吴金浪;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2 吴荣奇,陈龙,贾建长;意外电击死的法医学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智华;心脏电击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蒋清安;外加低压稳恒直流电场促进损伤心肌修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王晔;无电流斑电击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任宽;电损伤与烧伤皮肤上皮细胞极性化机理与形态学定量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2 刘军;交流电致骨损伤的试验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王银阁;广泛软组织挫伤后器官病理形态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王晔;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与Caspase-8蛋白的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潘守亭;电击伤后心脏组织TIMP-1及a-Actin表达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6 贺英;Hyal2在电击后心脏组织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7 李万军;电击伤(死)后心肌PEG-3表达的法医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欧桂生,竞花兰,姜富学,李艳容,谢秀琴;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2 姜富学,竞花兰,刘健辉;电流对人体损伤与细胞电穿孔在法医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3 竞花兰,胡丙杰,祝家镇;生前与死后电击伤皮肤NSE活性的观察[J];法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4 王建国,陈忆九;意外电击死21例法医病理学分析[J];法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5 刘小山,宋一璇,毕启明,罗斌,侯景辉;电击死心房肌中心钠素改变的免疫组化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月锋;李延柠;刘宁宁;李建锋;张国徽;金春亭;史满金;;典型电击死1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荣辽江;;一种简便实用的指示红细胞保存液[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2 夏胜海;;32例电击死尸检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玉川;冯明华;竞花兰;;电击死血管与神经的病理学研究[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4 陈玉川;冯明华;竞花兰;;电击死血管与神经的病理学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竞花兰;姜富学;成建定;张有宾;张宜骏;李章旺;吴金浪;;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C];2004年
6 莫耀南;李凡;赵贵森;孟晓峰;周像峰;;无电流斑的电击死3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于晓军;吴德清;刘卯阳;白山;;胸腔“浆膜电击纹”5例分析[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薛维仕;;低电压电击死无电流斑因素的浅析[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9 李剑波;刘军;唐任宽;;开棺验尸(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1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周成双;程连仲;李立峰;;意外电击死2例法医病理学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涤非 王云武;带着感情解决上访群众的问题[N];人民公安报;2005年
2 记者 程连红;电力设施盗窃两年发案逾千起[N];深圳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晔;无电流斑电击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王晓庆;有关超声驻波法医学应用若干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工程实现[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万军;电击伤(死)后心肌PEG-3表达的法医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刘兆刚;昆明地区RH阴性者RHD假基因(RHDψ)和杂交RHD-CE-D基因的检测和医学应用[D];昆明医学院;2008年
3 李立;微束X线荧光(μ-XRF)光谱仪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圆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皮肤电流损伤中金属元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张建华;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0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77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