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犯罪学语境下的中亚国际恐怖主义

发布时间:2018-04-20 16:43

  本文选题:政治现实主义 + 犯罪学 ; 参考:《新疆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语境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语境作为一种“言说”的知识背景制约着“所说”的内涵与外延。因此,中亚国际恐怖主义在所谓“政治现实主义”语境和“犯罪学”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在政治现实主义语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此,支持或打击在中亚国家的恐怖暴力活动就随着是否符合现实国家利益而定,这种语境中,恐怖活动成了国家谋取利益的手段,所以国家对类似的暴力恐怖活动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即所谓“双重标准”。 把恐怖主义作为国际犯罪,就进入“犯罪学”语境。就中亚国际恐怖主义来说,从形式上看,它符合国际刑法的规定;从实质上看,它侵害了中亚各国人民的生活利益。所以,在犯罪学语境中,各国对中亚恐怖主义都有义务惩罚和防治。最后,中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从错误中学习,渐进性地前进就能遏制、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各国的反恐实践证明,把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化有利于防治,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Abstract]:Contextual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Context, as a kind of knowledge background, restrict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aying. Therefor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realism and crimi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realism, national interests take precedence. Therefore, to support or combat terrorist violence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depends on whether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real state. In this context, terrorist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 means for the state to pursue its interests. So the state shows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similar violent terrorist activities, known as double standards. Regard terrorism as an international crime, enter the context of criminology. As far a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is concerned, it conforms to the pro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in formal terms, and in essence, it infringes on the living interests of the peoples of Central Asia.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criminology, all countri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punish and prevent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Finally, 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crime in Central Asia are various. Learning from mistakes and advancing incrementally can deter and prevent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e anti-terrorism practice of various countries has proved that criminaliz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s a rational choice for mankind.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917;D99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艺军;;三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皮艺军;;四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3 顾敏康;;“不信东风唤不回”——怀念我的导师武汉教授[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4 李波;;论多层面犯罪理论整合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5 刘行星;;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的反思与创新——中国犯罪学高峰论坛(2011年海河论坛)综述[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薛万庆;;对贪官忏悔现象的犯罪学思考[J];领导科学;2011年23期

7 平仄;;上海市犯罪学学会近日举行“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研讨会[J];犯罪研究;2011年02期

8 沈聃琳;刘建梅;胡峻梅;;涉嫌暴力违法的女性被鉴定人犯罪学特征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9 乌尔里希·齐白;周遵友;;纪念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教授[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10 ;敬告作者[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杜雄柏;梁明晔;;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3 甘建一;;法医学被鉴定人与犯罪学中被害人的相关性探讨[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林勇;张东军;胡泽卿;毛远毅;王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洪沛霖;;初探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犯罪的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马亚雄;靳高风;;犯罪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贾桂海;;寻找安全之路——犯罪学的向度与进路[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陈兴良;;群体犯罪学的理论框架——行为科学在犯罪学中的运用[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10 皮艺军;;犯罪学Vs刑法学——刑法学话语霸权之终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5级 张媛媛;从犯罪学的角度看严打[N];驻马店日报;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赵宝成;校园袭击案的犯罪学分析[N];检察日报;2010年

3 王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犯罪学的方法论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智超;与杀人恶魔的十年同居生活[N];世界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罗欣;从实然到应然:本体犯罪学VS规范刑法学[N];检察日报;2009年

6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伟;“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之合理解释[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王牧;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规律的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2003年

8 秦晓;方法的创新孕育着学科的突破[N];法制日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 陈萍;细节砖瓦构建文明大厦[N];抚顺日报;2009年

10 陆逸文;应对校园学生犯罪之策[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高晓莹;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2004年

9 朱琳;法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江华;犯罪学语境下的中亚国际恐怖主义[D];新疆大学;2005年

2 张永然;犯罪学方法论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杨娟;论我国管制刑的现状与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4 龙文进;论犯罪学视野下的同性恋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文竹;陕西省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赵小亮;公安警察职务犯罪的原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雪冰;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红;诈骗犯罪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田青;中国现阶段犯罪率增长与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8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778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