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犯罪的法经济学分析
本文选题:金融诈骗 + 法经济学 ; 参考:《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观察金融刑事法律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对于金融诈骗罪我国采取了重刑原则,并且当金融诈骗犯罪出现高发态势时,相应的惩罚就会加重。然而,重刑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金融诈骗犯罪仍然频繁发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困境:一方面是刑罚严厉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金融诈骗犯罪日益增长。那么形成这个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突破,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犯罪决策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比较过程。刑罚的威慑效应即在于增加犯罪成本,对犯罪决策形成一种反动力,从而抑制犯罪。重刑虽然增大了犯罪成本,但却因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威慑效应降低。通过分析发现,上述困境的形成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一是执法者的不作为执法,二是潜在犯罪主体对刑罚的心理认知水平。 当作为的执法者和不作为的执法者并存于社会上时,执法过程中就会出现两种不同水平的执法:认真执法和假装认真执法。作为的执法者和不作为的执法者可能选择相同或不同的惩罚力度,不作为的执法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假装认真执法,由此造成了执法水平的不确定。结果是:只要存在执法者的不作为,整体执法水平就会偏离社会所要求的最优威慑水平,要么威慑不足,要么威慑过度,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不足以及执法者缺乏足够的金融诈骗犯罪执法能力是不作为执法的根本原因,可以通过完善我国的立法(司法)制度,提高执法能力的措施来解决。 金融诈骗犯罪的犯罪主体虽然具有高智商和专业化的特点,但在决策过程中,仍然无法准确计算犯罪过程中的成本,更多的时候是依赖心理感知做出判断。不作为执法增强了犯罪主体对惩罚概率不确定的感受,从而会过高的估计自己不被惩罚的乐观结果,由此降低了刑罚的威慑效用。要消除潜在罪犯的乐观心理,关键在于加强执法的确定性。 并且,,鉴于金融诈骗犯罪主体对财产刑和禁止从业、禁止参与金融业务的刑罚具有较强的心理感知,因此,在刑罚方式的选择上,建议使用财产刑和资格刑,自由刑应该作为有效的补充。
[Abstract]:By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inancial criminal law, we can find that our country has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heavy punishment for the crime of financial frau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unishment will be aggravated when the crime of financial fraud is in a situation of high incidence. However, severe punishment has not achieved the expected good results, financial fraud crime still occurs frequently. In this way, there is a dilemma: on the one hand, the severity of the penalty is increas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ime of financial frau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So 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dilemma, how to break through, this is the main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rime decision making is a comparative process of cost and profit.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penalty is to increase the cost of crime, to form a kind of counter-motive force to crime decision, and thus to restrain crime. Although the heavy penalty increases the cost of crime, it is influenced by other factors, and the deterrent effect is reduced.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fficul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one is the law enforcement by law enforcement, the other is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the potential criminal subject to the punishmen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law enforcement in the process of law enforcement: serious law enforcement and pretending to be serious law enforcement when the law enforcement of action and omission coexist in the society. The law enforcers who act and those who do not act may choose the same or different punishment, and the law enforcers who do not act can freely choose whether to pretend to enforce the law seriously, which results i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law enforcement level. The result is that as long as there is omission of law enforcers, the overall law enforcement level will deviate from the optimal deterrence level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either the deterrence is insufficient or the deterrence is excessive,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social welfare.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he lack of sufficient law enforcement capacity of the law enforcement of financial fraud crime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failure to enforce the law, which can be solved by perfecting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improving the law enforcement capacity. Although the criminal subject of financial fraud crim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telligence and specializ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t is still unable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costs in the process of crime, more often rely on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to make judgments. The omission law enforcement enhances the criminal subject's feeling to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unishment probability, thus overestimates the optimistic result of not being punished, thus reduces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the penalty. The key to eliminating the optimism of potential criminals is to strengthen the certainty of law enforcement. Moreover,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crime of financial fraud has a strong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the punishment of property and prohibi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prohibition of taking part in financial business, it is suggested to use property punishment and qualification penalty in the choice of penalty mode. Free punishment should b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玲;对金融诈骗的防治[J];法学杂志;1998年04期
2 汤明,胡可兆;金融诈骗 得逞初探[J];党风与廉政;1994年02期
3 姚惠敏,李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诈骗及其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贾衍;当前金融诈骗新特点[J];中州统战;1994年09期
5 朱克雄!上海,郑凯!上海,徐志林!上海;金融诈骗──当今社会的严重犯罪[J];社会;1996年09期
6 陈中贤;金融诈骗面面观[J];当代经济;1997年01期
7 李建武,谭曙平;金融诈骗不容忽视[J];经济师;1996年11期
8 王时欣;;要警惕国际金融诈骗[J];前线;1989年02期
9 黄培初,梁载辉;目前我区金融诈骗犯罪活动的主要表现、特点以及防范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1994年06期
10 于兆杰,牛建中;金融诈骗与防范初探[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缪文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肖联民;;我国金融信息安全至关重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李增刚;;“撞伤不如撞死”:交通事故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峗;;一夫一妻制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周晓唯;魏召君;;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粤西经济发展[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少华;吴宏忠;;不可抗力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胡元聪;向志勇;;经济法律制度变迁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廖建求;姜孝贤;;纯粹经济损失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树伟;整顿金融秩序 打击金融诈骗[N];延边日报;2006年
2 宗和;金融诈骗的几种主要形式[N];北方法制报;2007年
3 张涤非;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金融诈骗[N];人民公安报;2006年
4 文欣;打击金融诈骗须形成合力[N];人民公安报;2000年
5 杜德清;金融诈骗越闹越邪[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6 俞靓;银监会提示警惕金融诈骗[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何云江;银行追求“泡沫业绩”被骗,涉案6.7亿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薛昭顺;金融诈骗招术瞧明白[N];经理日报;2005年
9 记者 李平;提高金融防范意识 在高回报“诱饵”前擦亮双眼[N];北方法制报;2007年
10 牛道斌;组建专门队伍对付金融诈骗[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洪捚;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超;欧盟反倾销的“适当论”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3 廖秀健;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4 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5 王鹏;中国金融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徐兴祥;合同法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7 冯志军;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8年
8 王彦志;侵权法律选择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康娜;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仇晓光;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艳锴;金融诈骗犯罪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彭水清;立法治理虚假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3 程磊;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李梦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盛常红;金融诈骗罪的特点及其侦查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于贺嘉;犯罪及其相关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高鹏;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伍拥军;法经济学视野下的行政复议救济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张小芬;人力资本出资可行性的法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胡广民;金融诈骗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78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