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论刑事犯罪中的被害机制——刺激与反应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03 19:33

  本文选题:被害人 + 犯罪人 ; 参考:《求实》2003年S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陆虞霖;张燕燕;;浅论恢复性司法及其本土化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张建荣;论刑事犯罪中的被害机制——刺激与反应关系[J];求实;2003年S2期

4 董士昙;;刑事和解模式及其中国式构建[J];求索;2007年09期

5 廖劲敏;;恢复性司法的构建基础及在中国的实践价值[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许健;崔楠;;论突破传统刑事司法局限的恢复性司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张建荣;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J];学术交流;1999年04期

8 陈阳;;刑事和解制度期待破冰[J];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17期

9 但未丽;;刑事和解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人民司法;2009年03期

10 徐建华,宋小明;珠江三角洲刑事犯罪人、被害人的人口特征分析[J];南方人口;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运伟;胡志泽;;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与立法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王立锋;;论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林维;汪承昊;;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刑事政策蕴含[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李丹;;浅议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施源;于丽萍;王学军;戚辉;;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优化选择——以刑事和解不诉制度为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凌萍萍;;刑事被害救济之困惑与解惑——刑事被害人之刑事处分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改然;;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9 刘路阳;;刑事犯罪惩罚理念的修正——浅议“恢复性司法”的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功能[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10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平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韦似兰 麦丽彬;刑事和解制度在检察工作的适用[N];法治快报;2007年

2 王俊杰;国家应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3 邓红阳;刑附民判决不能成为“一纸空文”[N];法制日报;2008年

4 刘仁文;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需完善[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最高人民检察院 许永强;构建被害人救助制度应把握四个“基本”[N];检察日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邋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卫民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张建伟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仁文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刘京华;“赔钱减刑”:怎样理性看待?[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 肖伟;实现刑事救济的公力义务与社会承担[N];长江日报;2007年

8 肖伟;刑事救济的公力义务与社会承担[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9 张春萍;刑事被害人经济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记者 张文明;刑事被害人的“救命钱”应有制度保障[N];云南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何显兵;死缓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王利荣;论量刑的合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任志中;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郝方f ;刑罚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张波;罪过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高憬宏;论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覃;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捷;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吴洁;恢复性司法本土化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4 房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瑞梅;刑事被害人赔偿权保障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李秭漪;论刑事和解制度[D];四川大学;2007年

7 艾静;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苏方元;被害人的责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华;恢复性司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志国;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及救济[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839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39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