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犯罪防控中的个体与群体行为取向选择
本文选题:社区治安 + 犯罪防控 ; 参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摘要】: 1 在传统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构架中,将警察假定为能够最充分考虑、协调和平衡所有社区公众公共安全利益的代表,并因此而使警察成为社区犯罪防控的唯一权威。随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无论从理念、理论层面,还是从技术、应用层面,都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将政府、警察、市场、公众的资源和努力加以整合,才是解决社区犯罪防控产品有效供给的正确道路。2 社区犯罪防控行动标准:非同质的个体目标与社区共同的集体目标相整合。它是不同参与主体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标准与集体目标和共同标准兼容的互补共存的良好状态。3 社区犯罪防控抉择模式是可选择的多样化集体选择方式。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the police are assumed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s who can fully consider, coordinate and balance the public safety interests of all communities, and thus make the police become the only authority of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model can not meet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whether from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leve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level. Only by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an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the police, the market, the public, It is the correct way to solv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ducts .2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on standard: the non-homogeneous individual goal and community common collective goal integration. It is a good state of complementary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specific goals and action standards of different participants and the collective goals and common standards. The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oice mode is a variety of collective choice mode that can be selected.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
【分类号】:D91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青;;浅谈如何加强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工作[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8期
2 李雪冰;;风险社会环境中的犯罪防控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邓小勇;;江西遂川:消防知识进社区[J];中国减灾;2011年17期
4 丁懿斐;;陈老太谈变化:这个夏天真清凉 杨浦区平凉街道用“1123”工作法推进社区“防火墙”建设受到群众欢迎[J];新安全 东方消防;2011年07期
5 张新梅;;农村地区重特大刑事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6 翟继亮;刘婷婷;;发动群众参与 积极搞好预防——长春市倾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J];吉林劳动保护;2011年08期
7 张凡;;新疆反恐与维稳新策[J];小康;2011年09期
8 项敏;计锋;应启万;;“海曙模式”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J];宁波通讯;2011年15期
9 孙建武;林晓铭;;优秀的城关派出所[J];法治与社会;2011年07期
10 肖扬宇;;重大活动期间城市犯罪动态变化及对策实证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弟华;;社区消防建设的几点思考[A];2004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竞赛论文集[C];2004年
2 胡伟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自觉体制探讨[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3 戴海琼;;当今我国社会有组织的犯罪形式存在原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践;;当前我国犯罪及其控制[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石水中;;关于构筑城市社区消防安全体系及对策的探讨[A];展望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丛梅;;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犯罪防控的重点人群[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静玉;王发曾;;城市交通性公共空间盲区犯罪防控分析及综合治理[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广义;;论社区的治安交通管理[A];管理与服务——北京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杨占营;吴诚毅;;不平衡发展的社区——当代中国户藉制度变迁的困境及政策选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自然 何俊;四川成立经济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中心[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记者 谭志勇;北京加强街头犯罪防控 抓获嫌疑人230余名[N];人民公安报;2010年
3 刘晓梅 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的仇恨犯罪及其立法与研究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张振中;船营区六项举措打造平安社区[N];北方法制报;2005年
5 记者 杨_g 通讯员 刘鹏;太原170名民警入驻社区[N];山西日报;2004年
6 “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团记者 邬焕庆 胡晓军;“无盗社区”誉满江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冯芝芬;比一比 看一看 哪个社区不发案[N];人民公安报;2004年
8 德凯 陈伟;当阳清理社区“野广告”[N];中国工商报;2003年
9 李颖;最优民警派往社区[N];人民公安报;2004年
10 汪湖;岭城卫士社区“落户”记[N];人民公安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张清郎;中国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现代发展与防控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继;犯罪社会动因平衡机制与犯罪防控渗透策略[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韶军;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章翔;基于油气犯罪防控的经济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4 林立超;经济学视野下的犯罪防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齐胜宇;我国网络犯罪防控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巩超;犯罪人的生成机制与防控对策的社会学探析[D];福州大学;2006年
7 刘晔;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初探[D];兰州大学;2009年
8 陈琪;城市犯罪分析与防控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茅莉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职务犯罪防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石洪波;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4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4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