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

发布时间:2016-11-24 10:07

  本文关键词: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经济学研究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

———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

郑风田

许竹青

内容提要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本文从中观角度对群体性事件之间

的扩散与关联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报纸(网络)数据搜集法对近年来我国156起群体性事件的扩散程度进行计算,并在反作用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散。政府暴力压制群体性事件会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扩散,网络媒体的报道也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有重要影响。

关键字

群体性事件

扩散

反作用力模型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100872

100872

许竹青,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余

航,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450002

一、引言

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够,但是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对待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对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正向影响还是反向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论。KarenRasler(1996)对伊朗革命的相关研究表明政府镇压会对群体性事件的空间扩散带来一定影响,政府的妥协使得抗议在大城市内迅速升级,形成伊朗的全面政治反抗运动。Della,Porta,Donatella(1997)认为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方式存在权衡,如果采取容忍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近年来频发发生且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1]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1996-2005年十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增长超过十倍(于建嵘,2007),2006年群体性事件数量超过了90000起。与此同时,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如近几年的“瓮安事件”“石首事件”,以及刚刚发生的“乌坎事件”。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事件影响程度不断升级?什么因素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这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研究———农村对抗性冲突的原因及其化解机制研究》

(07ZD&048)的支持,感谢投稿之前《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冯小双老师对本文所提供的有益意见和建议。

29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

度会为后续的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无风险群体性事件的范式,从而间接鼓励了新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但是如果采取暴力压制的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事态发展,但是却可能积压民怨,后续爆发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多滥用警力暴力压服,当前多数学者提出我国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要杜绝暴力行为采用更为和平的解决方式,主要是因为暴力压制无法有效解决已经发生了的群体性事件。而暴力压制是否也对后来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一些影响呢?目前国内鲜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另外一个影响群体性事件扩散的重要因素是媒DanielJ·Myers(2002)认体关注程度。PamelaOliver,

为媒体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报道,或者是不报道,会因此鼓励或者是打击未来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也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扩散(JenniferEarl,2006)。同时,由于相比农村地区,城市的媒体集中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也就越大(DanielJ·Myers,2000)。

目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不仅包括主流媒体如重要报纸、电视报道以及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报道等。也包括网友论坛发帖,即此事件是否在各类论坛上被网友报道。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发布,指出有30%的社会热点问题由网络首先报道。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很多事件主流媒体并不一定能够及时关注,而网友发帖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揭露和跟踪调查是近年来所涌现出的中国特有的一个网络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和网友发帖是否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起到作用?

本文将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扩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报纸(媒体)数据搜集法所得到的2004-2009年我国影响较大的156起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数据,来研究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规律和特点,并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年对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随之扩散研究在创新研究领域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信息交流、大众媒体、中间商以及个人在团体中接受程度等对扩散所起到的作用(DavidStrang&SarahA·Soule,2009)。

逐渐的,有关扩散的研究开始集中在社会运动和组织领域。所关注的因素不仅包括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等外部因素,同时也关注组织内部的影响效应。经典的组织内部影响理论认为社会关系越为紧密则越容易发生扩散(Heider,1946;Davis,1967)。但是Granovetter(1973)则认为新消息更容易在较弱的社会关系网络之间传播,因为社会关系越紧密则消息重叠程度越高,因此相互之间扩散的可能性较小。另外,文化背景也对扩散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两种群体或者两个人之间文化背景与文化程度越相似,越容易产生扩散效应(Soule&Zylan,1997)。

社会运动领域的扩散规律问题,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实用模型和重要结论。1998年DavidStrang,SarahA.Soule首次提出应该对“为什么社会运动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速度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扩散”的问题进行跟进。接下来,DanielJ·Myers(2000)使用事件历史扩散模型,重新考察了美国1964-1971年的种族暴乱的扩散。发现一些新的关键的扩散因素。首先,暴乱不是独立的事件,暴乱事件之间有关联。第二,城市之间的不同暴乱事件互相响应。第三,网络与大众媒体为暴乱事件提供了扩散的渠道。PamelaOliver,DanielJ·Myers(2001)认为,关于网络、扩散和行动循环对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影响有相当多的模棱两可的观点,应该通过实证数据区别开来。DanielJ.Myers(2002)进一步研究了群体性事件,她提出社会运动的共同进化的概念,并提出一个新的描述群体性事件的模型-反作用力模型。她认为反作用力扩散模型将观察到的群体性事件作为两个基本的扩散过程的结果:一是事件的加剧过程,另一个是事件的镇压过程。加剧过程与镇压过程相互作用,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及转化。

尽管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相当一部分研究都表明,新闻媒体是影响群体性事件扩(2006)认为,互联网改变散的重要因素。JenniferEarl

了人们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方式,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冲突扩散的因素。PamelaOliver,DanielJ·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早期对扩散规律的研究始于Ryan&Cross(1943)

30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经济学研究

Myers(2002)也认为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媒体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报道,或者是不报道,会因此鼓励或者是打击未来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新闻媒体是群体性事件扩散的基础。网络与大众媒体的传播与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及时性与广泛性,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通过网络与大众媒体的传播与报道能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处理情况。新闻媒体一方面使得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人群站了出来,并走到一起,引发新一轮的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又会使得原本对此事件毫无概念的人群,,即围观者,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也逐渐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

同时,政府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扩散也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KarenRasler(1996)对伊朗革命的相关研究表明政府镇压会对冲突的空间扩散带来一定影响,政府镇压具有短期的副作用和长期的积极作用。KarenRasler认为政府的妥协使得抗议在大城市内迅速升级,形成伊朗的全面政治反抗运动。

另外,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程度也会影响其扩散MichaelBiggs(2006)发现程度。KennethT.Andrews,

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在非暴力抗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中的核心积极分子比一般参与者更为重要,组织性是群体性事件扩散的重要因素。越是具有组织性,则越容易扩散,传播就越广泛。

这些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分析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规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是,有两个原因让我们谨慎对待其结论:一是国情的差异。中国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管制政策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也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规律很可能因此有别于其他国其群体性事件家。二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家,

的类型多样,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相比往往另有特色。那么,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怎样的规律?网络媒体、政府态度是否影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扩散?面对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是本文关心的重要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更多人参更多地域响应以及策略模仿三个方面,图1中的与、

“+”号表示网络媒体、行动组织以及政府镇压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其扩散。

(一)数据

本文提出以下2个关键假说。

假说1:政府行为方式对群体性事件扩散的有重要影响。

假说2: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等),网络新闻报道(包括网友报道)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群体性事件越容易散有着积极影响。网络报道越多,扩散。

三、数据、变量及模型

在社会学研究中,群体性事件的数据搜集方法多采用报纸数据搜集法。学术界对报纸数据搜集法多有批评,认为其带来一定的选择性偏误或描述性偏误(McCarthyetal.1996,1999)。但是JenniferEarl,AndrewMartin,JohnD.McCarthyandSarahA.Soule(2004)分析表明尽管报纸数据搜集法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影响不大,采用报纸搜集数据仍能在某些方面做出关键的评估。因此本文将采用报纸数据搜集法对我国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的2004-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

本文通过对《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的检索,得到2004-2009年我国影响较大的156起群体性事件的案例,主要包括出租车罢运、教师罢课、环境冲突、警民冲突、土地冲突等五类群体性事件。

(二

)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用来描述扩散程度的扩散变量。在已有研究中,用于衡量“扩散”的变量包括,一周内响应此类冲突的城市的数量或者是每周内冲突参与人数的平均增加率。但是由于我国群体性事件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从报纸新闻和网络中

31

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

所获得的案例大多数都具有不能够对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行跟踪报道的缺陷,使得可获得案例较少而且一件案例中可利用数据少。在当前的情况下,借用国外对“扩散”变量的表示方法显得不可行。

而从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长期的空间传导,短期的空间响应和策略模仿。长期的空间传导是指在一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内会有其他类似群体性事件爆发。短期的空间响应是指在一次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事件直观人员传播到围观人员,使得事件参与人数增加,事件规模升级。策略模仿是指一种新型“自焚”,会有其的抗议手段出现后,如土地冲突中的他群体性事件采取类似的策略,而产生一种策略模仿扩散。因此,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的测定公式如下所示。

DIF=Ds+Dn+Dm

(2)

其中DIF表示该事件的总的扩散效应,Ds表示该事件的长期空间传导效应,Dn表示该事件的短期空间响应效应,Dm表示该事件的策略模仿效应。这三种效应的测定如公式3、4、5所示:

Ds=

该事件发生之后1个月内发生此类事件的个数

件进行先前报道,或者是对一些群体性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是这一类报道容易遭到删帖。不同于国外研究,本文所关注的网络媒体报道将以上三类报道均纳入其中。

具体做法是将在数据库中查到的156起事件在谷歌两大主流搜索门户上进行重新搜索,如果百度、

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跟踪报道该事件,则有搜狐、

记为1;如果有网友发帖报道,则记为1,如果有的网页已经被删,但仍记为1。最终的网络报道强度则为两者之和。

从我国五大类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情况来看,156起群体性事件的平均网络报道强度达到了1.74。由表1可以看出,教师罢课、土地冲突均存在着较高的网络报道强度。

表1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报道情况出租车

罢运

教师罢课

环境污染

土地冲突

警民冲突

群体性事件网络报道强度1.531.87数据来源:互联网新闻检索

1.51.671.63

(2)政府态度

政府态度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围观者”对下一次事件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判断,进而影响了群体性事件的扩散程度。当前我国国内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三种,镇压,妥协和劝服。镇压是指政府出动警力,控制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妥协是指政府接受对立方的要求,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承诺对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劝服是指政府采用规劝的手段,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局面,或者是给予一些补偿(不能完全满足对立方要求)而使群体性事件得以平息。从我国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情况来看,政府的行为方式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扩散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在长期空间传导型和策略模仿式的群体性事件扩散中,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采取妥协的方式更有利于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在短期空间响应型的群体性事件扩散过程中,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对其扩散有正向的作用,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妥协和劝服对其扩散有着负向的作用。

3.其他控制变量

组织性是群体性事件扩散的重要因素。越是具我有组织性,则越容易扩散,传播就越广泛。近年来,国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越来越明显。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通过调查认为,“95%以上的较大规模的群

[2]体事件都有人组织操控”。也有的学者发现,“绝大

(3)(4)

参与此事件的总人数-此事件直关人数

Dn=

参与此事件的总人数

该事件所采用的策略在此类事件中出现的次数

(5)Dm=

2.自变量(1)网络媒体

中国官方媒体的公正客观性较多遭到国内外质疑。但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中国公众对新闻的确认和对舆论的参与,前所未有地主动和有效。互联网的力量,以及公众对真实新闻的呼唤,让官方媒体的开放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卫报》,2009)。

因此,尽管国外研究多采用报纸报道及电视报道来研究新闻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扩散,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本文将重点关注网络媒体报道。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网络媒体报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网络传媒跟踪报道,这是国外研究主要关注的一种媒体报道形式。但是,这一类当前报道在我国还仅限于影响面较广的大型群体性事件;第二种是网友转载小报消息,这一类网络报道在我国相当普遍;第三种是网友发帖,对当地所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

32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党团工作、工作范文、旅游景点、资格考试、考试资料、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以及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政府态度、网络媒体与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效应——一个中观角度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0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