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亲情犯罪
本文选题:女性犯罪 + 亲情犯罪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摘要】:通过研究女性家庭性犯罪的现状,分析女性亲情犯罪产生的主要与原因,提出预防和遏制女性亲情犯罪的对策。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emale family cri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and causes of female family crim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ain female family crimes.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宇;;青少年犯罪思想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83年04期
2 张瑞;;女性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J];青年研究;1985年11期
3 赵振宇;;目前青少年犯罪思想原因分析[J];青年探索;1986年03期
4 刘基剑;徐远太;;关于女性犯罪的调查[J];法学杂志;1986年04期
5 李秀华;关于女性犯罪现状的调查[J];河北法学;1988年02期
6 沈义;;女性犯罪的情况及对策[J];现代法学;1989年02期
7 曹子丹;许章润;;中国犯罪学十年巡礼(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8 茅家义;;当前女性犯罪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初探[J];法治论丛;1989年01期
9 赵建中;;日本的女性犯罪[J];国际展望;1990年20期
10 刘梅湘;论女性违法犯罪的特征与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咏杰;张大明;;北京地区毒品犯罪发案趋势及特点[A];首届全国毒品检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2 侯■利;夏兴清;;即将刑释女性罪犯的心态剖析[A];全国首届女性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研讨会会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洪波;青少年犯罪势头急[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王行娟;让暴力远离家庭[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陈芬 张丽娟 本报记者 朱安平;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孙玉宝;女性犯罪的家庭因素[N];安徽日报;2001年
5 陈新欣;受害人转换为犯罪者[N];工人日报;2001年
6 陈国锦 林捷;关注女性犯罪[N];检察日报;2001年
7 赖志东 温慧;家庭暴力:女性犯罪重要诱因[N];检察日报;2001年
8 李华;透视甘肃女性犯罪[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嘉翔;法官警示:女性犯罪趋势严峻[N];中国老年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丁国元;女性犯罪缘何呈上升趋势[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强;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吴满峰;当代女性犯罪的社会学思考[D];福州大学;2003年
4 杨凝华;回族女性罪犯心理及改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夏永华;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及其防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劲滨;论女性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杨松涛;14—18世纪英国的犯罪与地方社会秩序[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金红;当前中国女性犯罪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赵学军;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及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赖勇龙;女性犯罪个体心理因素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2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1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