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动机理论问题之再思考
本文选题:犯罪动机 + 需要 ; 参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摘要】:学界对犯罪动机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实际上,犯罪人的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通常所谓的犯罪意图或犯罪意向实际上都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恶性的,不存在所谓中性或善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具有意识性,不存在所谓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调节能力是犯罪动机形成的核心;犯罪动机可以独立于犯罪行为而存在,犯罪动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必然发生。
[Abstract]:In fact , the criminal intention or the intention of the crime is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is malignant and there is no motive for the so - called neutral or good crime ;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is the cor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rime motive ;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can exist independently of the criminal act , the generation of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does not mean the inevitable occurrence of the crime .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现代法学;2003年02期
2 牛忠志;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周韶梅;;消费行为的道德调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汤天勇;韩寒:流行文化的一种范本[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卜长莉;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的健康人格模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李大兴;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9 李少丹;我国男子高水平自行车和篮球运动员智力发展水平的现状及智力结构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孟莉,孙发利;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探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明杰;建国后党的人才资源思想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欣川;中国企业家素质测评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程鲜彩;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郑州大学;2001年
6 刘庆传;论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兴起的意义及其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聂艳红;写作自疗[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沈丹丹;儿童“最宜发展区”与“最佳发展序”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田欢;作为叙述手法的意识流[D];新疆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建清;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探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金泽刚,侯永久;对犯罪目的与目的犯的探讨[J];法学论坛;1999年02期
3 徐小燕;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
4 牛忠志,刘俊英;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与认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8期
5 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J];中外法学;1999年01期
6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现代法学;2003年02期
7 李立众;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诸失误之匡正[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8 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岳南;;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2 霍廷菊;;从陪审员角度解析青少年之犯罪[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6期
3 张赛宜;;论被害性、犯罪动机与被害预防[J];政法学刊;2011年02期
4 金小红;陈薇;;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5 王永程;朱宇夫;;江西2004年以来绑架杀人案件透视[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2期
6 姜森;李国顺;;安顺绑架案件特点分析[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5期
7 张建军;杨金全;王志波;;济南市高危人群犯罪现状及打防对策[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5期
8 刘洁丽;;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孙溯;刘建坤;;预谋杀人案件侦查方向的确定[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朱孜;;浅析低龄职务犯罪心理及预防[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文燕;;不良需要与犯罪动机[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3 姜甜甜;;重视犯罪动机在犯罪中的作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刘玉鲁;;浅议西藏地区罪犯的犯罪动机及其成因[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汪安圣;来水木;;青少年犯罪动机的调查和分析[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徐巍;周宗奎;郑文清;曾彦雅;;犯罪心理形成机制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建清;;论犯罪动机的情绪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郑莉芳;乐国安;;成年人犯罪动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峰;;静态犯罪心理活化机理探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刘红霞;;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调研报告[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仁平;从不合常理处质疑犯罪动机[N];检察日报;2010年
2 记者 倪建军;愚昧无知 信奉迷信 心理扭曲[N];检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建平;南郑幼儿园“5·12”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动机查明[N];陕西日报;2010年
4 王永伟邋寿晓婷;人在异乡 花季何以陷迷途[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周斌 本报见习记者 卢杰;过度渲染事件细节可能引致效仿[N];法制日报;2011年
6 刘江洲;清河“四个一”构筑阳光帮教工程[N];江苏法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崔晓波 张笑侠;童霸何以成为恶霸[N];宝鸡日报;2010年
8 实习生 翦梅;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为什么是郑民生”[N];检察日报;2010年
9 孙冰 焦峰;青少年犯罪原因探析[N];济宁日报;2006年
10 刘浩淼 谢臣;扎旗“三分四定”社区矫正法在全国推广[N];通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兴;对犯罪根源认识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2 周剑虹;公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大伟;论犯罪动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邢红枚;论犯罪动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李洪;家庭暴力犯罪及其刑事处罚的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晓棠;犯罪动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肖辉馨;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8 欧明艳;腐败犯罪行为生成与防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朱孟军;职务经济犯罪动机及预防对策[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王栋梁;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3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