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6-11-26 17:32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 陈宏斌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诱因相对集中、瞬间暴发性强、虚实互动强、影响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其主要参与者为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网络空间的内在特殊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不健全不敢担责,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原因。完善制度供给和网络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社会协商机制,以及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是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特征 起因 化解

近年来,以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邓玉娇案为典型代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有的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个别的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并寻找合理的具有积极效应的规范和引导之举,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较之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诱因相对集中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对外和对内两方面诱因。对外主要表现为广大网民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如全国范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对内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地区或部分公职人员误用、滥用公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问题的高度关注,如周久耕事件、林嘉祥案。

(二)瞬间暴发性强

一般群体性事件在暴发之前有一些征兆和一个能量积聚过程。网络群体性事件则不同,其突发性更强。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一旦被关注,往往会受到群体极化等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在网上形成一个强大的关注、质疑和评判群体,引起轩然大波。如山东科技大学校长乘车检阅军训新生的照片被网友发现,校长顿时成为众矢之的。一件在校方看来正面的事情,一夜间在网络世界里变成了负面新闻,使目前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难以准确预判。

(三)虚实互动性强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不可能超脱于现

实,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网民是现实人在网络中的投射,其言行直接受现实的影响,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对现实也有明显的反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源起于现实事件在网上的传播,网民意见的集聚反过来又对现实事件推波助澜,并掀起更大规模的网上关注。如重庆、三亚等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后经互联网传播引起广泛关注,进而形成现实中全城出租车司机大规模罢运,以及网络上以出租车运营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这两个事件相互感染,增加了事件对抗性。

(四)影响范围广

一般群体性事件大多影响事件本身危害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局部现象、个别言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任何一个网络所能够延伸到的角落,并有可能被高倍放大,最终成为重大社会事件。如2009年广元柑橘事件,起初只是广元旺苍县11个乡镇的68万多株柑橘树发生大实蝇疫情,仅占全县柑橘总数的89%,蛆果率仅为1%左右,但在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下,一次普通的植物病虫害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竟变成全国性事件。

(五)控制难度大

互联网作为媒介,相比其他媒介更具有平民性、无序性。

网络的物理结构使得任何人要控制它都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在虚拟社会里,网络匿名使得网民可以放弃现实生活中的顾虑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机构很难对其加以控制,容易形成所谓的三个进不去,即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及其心理动机

(一)草根阶层

这一阶层主要包括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群体和以青少年为主的亚文化群体。前两者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机主要在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表达自己遭遇不公正待遇的诉求;后者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在于以一种娱乐恶搞的心态,在解构和恶搞权威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大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点火点汇聚于这一阶层。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群体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在网络上往往能引起网民的同情,进而引发讨论,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中产阶层

这一阶层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资源,追求政治社会权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是网络虚拟社会的主体,并且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在虚拟社会中,这一群体往往具有精英意识和道德优越感,敢于质疑权威,比较同情弱者,其对网络敏感事件的参与,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规模放大作用。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5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5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