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性同时测定海洛因、O~6单乙酰吗啡、乙酰可待因

发布时间:2018-06-02 18:33

  本文选题: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 偏最小二乘算法 ; 参考:《分析化学》2007年04期


【摘要】:提出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无损测定缴获白粉中海洛因、O6单乙酰吗啡、乙酰可待因含量新方法。采用GC-MS分析了缴获88份白粉中这3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范围分别为12.15%~79.54%,0.4%~18.56%,0.23%~9.11%。以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RMSECV)为指标,确定各组分用于建模的最优近红外波段和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这三组分GC-MS分析值之间的校正模型,并以此预测了35个白粉样本。δ代表预测样本NIR值/GC-MS值,海洛因、O6单乙酰吗啡、乙酰可待因δ值的均值为100.63%,100.35%和98.71%,RSD分别为3.96%,7.02%,8.54%。该方法快速无损,结果可靠。
[Abstract]:A new method for fast and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heroin O 6 monoacetylmorphine and acetylcodeine in captured white powder by near infrare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NIR) was proposed. The content of these three components in 88 samples of white powder was analyzed by GC-MS in the range of 12.15% and 12.15%, respectively, and 18.560.23% and 9.11%, 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near-infrared band and spectral pretreatment method of each component for modeling is determined with the cross validation error RMSECV as the index. The correction model between the near-infrared spectrum and the GC-MS analysis value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 algorithm. The average values of 未 and acetylcodeine were 100.63% and 98.7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values of 未 were 3.967.02 and 8.54, respectively. The method is fast and undamaged, and the results are reliable.
【作者单位】: 江苏警官学院技术系 中国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D91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南林,程翼宇,瞿海斌;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冬虫夏草中的甘露醇[J];分析化学;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傅志红,彭玉成;聚合物合成及成型过程研究的近红外光谱技术[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0期

2 李学文;金兰淑;李涛;李鑫;林国林;;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在棕壤速效磷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3 黄晓荣,汪建来,赵竹,赵斌,吴新杰,黄诚;油菜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近红外品质分析结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4 王友兵;短波近红外光谱法分析酒中乙醇含量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毕卫红,唐予军,杨小莉,李超;基于AOTF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测量仪[J];半导体光电;2005年03期

6 解国玲,任芊,董守龙,黄友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含能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建模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3年04期

7 杨旭,任芊,黄友之,赵德荣;近红外光谱法用于含能材料快速分析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任芊,解国玲,董守龙,黄友之;OSC-PLS算法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应用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杨迪,窦英,任玉林;PLS—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分析片剂药品补热息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孔小东,郑家;热处理温度对NiFe_2O_4纳米粉末红外特性及磁性能的影响[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炜;李小昱;王为;周竹;张军;;肉品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刘洁;李小昱;李培武;王为;张荣荣;张军;;数据处理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刘慧颖;韦锐;熊春华;鲁长波;梁爱和;许贤;;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车用汽油有关质量性质的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油料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专辑[C];2002年

4 赵勇;刘志存;王忠义;黄岚;侯瑞锋;徐志龙;;奶粉品质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研究[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刘国良;张涛;曹彦波;周建光;窦文超;金钦汉;;便携式短波近红外漫透射玉米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和应用[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6 田高友;刘慧颖;熊春华;褚小立;;便携式油料质量分析仪影响因素考察[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7 陆婉珍;褚小立;;近红外光谱(NIR)和过程分析技术(PAT)[A];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梁维彪;;在线近红外光谱法测定重整生成油的甲苯含量[A];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白鹏;谢文俊;张喜斌;刘君华;;SVM分析模型在红外气体分析仪中的应用[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肖蕾;白鹏;张喜斌;谢文俊;刘君华;;混合气体红外光谱数据融合的SVM方法研究[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斌;人工神经网络在近红外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及深色油品的分析[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蒋景英;人体内成分无创光谱检测中测量条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龚加顺;魔芋多糖在茶饮料中的稳定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魏良明;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熊智新;基于小波变换的化学谱图数据处理[D];浙江大学;2004年

6 吴建国;作物种子品质研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创建和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7 樊霞;肉牛甲烷排放与粪便肥料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和模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姜海鹰;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毛文华;基于机器视觉的田间杂草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曹琦;Ⅱ-Ⅵ族纳米半导体的光学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阻聚剂性能动力学评定方法的改进[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丁红;Schiff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近红外发光[D];暨南大学;2002年

3 苏彩珠;鱼粉和肉骨粉近红外多成分快速检测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徐青林;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应用及相关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5 胡钢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崔秀君;温度限制串联相关网络在近红外光谱数据解析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锋;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在小麦品质测试中的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张红杰;高分子量阳离子和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

9 陆登俊;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糖品中还原糖含量的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0 刘青格;近红外光谱的信息特征提取[D];江苏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艳斌,袁洪福,陆婉珍,齐洪祥,殷宗玲;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闪点[J];分析化学;2000年09期

2 许禄,胡昌玉;化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法[J];化学进展;2000年01期

3 李雪芹,包天桐,王雁;比色法测定冬虫夏草中甘露醇的含量[J];中草药;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969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69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a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