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犯罪预防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犯罪 ; 参考:《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犯罪现象也随着犯罪率的明显增高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犯罪产生的根源和原因,寻求犯罪发生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动态的、各种致罪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为了有效预防犯罪,应当构建犯罪的社会预防和犯罪的心理预防的综合科学体系,并尤其侧重了对犯罪的心理预防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论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社会转型的特点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犯罪的定义以及社会转型与犯罪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在介绍了中西方关于犯罪原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观点;第四部分,指出了现阶段犯罪增长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表征;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中心,较详细地论述犯罪预防的目标体系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
[Abstract]:Crime is a very complicated social phenomenon, and it is one of the serious international social problems that exist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the crime phenomenon also presents a new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rime rate. It is urgent for us to study the root causes and causes of crime, to seek the law of crim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and prevent crime and to maintai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auses of crime are multiple, dynamic, various factors of crime interactio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crime, we should build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ystem of social pre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of crime. And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of crime, which is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cri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rime; the third par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crime caus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cause of crime; the fourth part, points out the main reasons and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rime growth at present; the fifth part, is the center of this paper. The target system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庆辛;;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冰;净化网络,需要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龚义年;计算机犯罪及其对我国刑法的挑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李军;陈敏;;网络犯罪的类型、特点及其防控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5 李金明;;抽象概念与刑法推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永红,李滨;对当前计算机犯罪有关问题的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蒋小燕;;浅议网络犯罪的原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张宝义;青少年犯罪团伙的结构特征及形态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9 严然;论手机短信犯罪的惩治与预防[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3年05期
10 周亮;从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看犯罪预防的理论体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润清;;少年命案犯罪心理结构及预防对策探讨——湘潭县近五年少年命案情况的调查[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谭志君;证据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步文;侦查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马贵翔;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2004年
9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玉忠;盗窃罪的法定刑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2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兄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4 李伟;有组织犯罪论[D];郑州大学;2001年
5 王泽华;关于云霄生产、销售假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1年
6 刘家胜;挪用公款罪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金晨曦;合同诈骗罪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刘杰明;计算机犯罪证据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惊雷;繁荣背后的优思[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吴满峰;当代女性犯罪的社会学思考[D];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34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03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