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论我国民事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

发布时间:2018-06-24 21:04

  本文选题:司法鉴定结论 + 审查 ; 参考:《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证据表现形式,但司法鉴定结论并不具有高于其它证据形式的证明力和证据能力。司法鉴定结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证据属性与诉讼功能,以及各种司法鉴定结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均决定司法鉴定结论之审查与判断的必要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对鉴定书的审查作了规定,审判人员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鉴定的依据、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及对鉴定过程的说明。但是对于如何去审查、判断和采纳却没有具体规定,以至于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排除或采信司法鉴定结论没有可以依赖的标准,面对专门知识的不同意见时,也不知该如何取舍。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态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法官对鉴定结论的盲从,不加分析,一律采信。另一个是无限制重复鉴定使案件久拖不决。法官对于司法鉴定结论这类涉及专门知识的特殊证据究竟该如何进行审查并采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着重从剖析我国民事司法鉴定结论审查判断在立法与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入手,运用司法鉴定结论的基础理论,并借鉴两大法系对司法鉴定结论审查之长,努力寻求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事司法鉴定结论之审查判断制度,从而达到准确认定事实,公正处理案件的司法公正目标。
[Abstract]: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vidence, but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is not superior to other forms of evidence in the power of proof and the ability of evidence. The basic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the attribute of evidence and the function of litigation,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among various conclusions of judicial expertise, all decide the necessity of the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Article 29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the rules of evidence in Civil Proceedings provide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expert certificate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means used and descrip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However, there are no specific provisions on how to review, judge and adopt, so that judges do not have the standard to rely on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ases, and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choose and choose when facing different opinions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In the trial practice, the judge's attitude towards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moves to two extremes. One is the judge's blind adherence to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The other is the indefinite repeated identification that prolongs the case. How to examine and accept the special evidence involving expertise has become a problem worth study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view and judgment of the conclusion of civil judicial expertise in China, and appli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two legal systems to review the conclusion of judicial expertise, and try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conclusion of civil judicial experti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so a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facts and handling cases fairly.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5.13;D91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凡;;论司法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审查判断[J];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03期

2 陈邦达;;论刑事诉讼中亟需关注的司法鉴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李建青;杨海云;;审查判断司法鉴定结论新机制——以法院对“证据的技术审核”为视野[J];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02期

4 王军;;司法鉴定服务市场亟待治理[J];新疆人大(汉文);2004年01期

5 段书臣;王兵;;从赵作海案谈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06期

6 ;吉林省社会专业司法鉴定管理规定[J];吉林政报;2002年04期

7 罗永新,罗纪锋;从司法行政管理的角度看贯彻《决定》亟待解决的五方面问题[J];中国司法;2005年10期

8 赵海军;宋清爽;;环境维权中的司法鉴定[J];环境教育;2010年05期

9 ;吉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J];吉林政报;2000年01期

10 姚澜;关于树立司法鉴定结论公信力的法律探讨[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永忠;;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立法的初步设想[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2 王能义;;对伤害案件法医鉴定的审查[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杨卫国;;电子数据作为刑事证据的归类问题研究[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江香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条件及范围[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聂玉磊;;论法官指示制度之建构——兼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之适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何伦健;;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撤销[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7 王德诗;张金智;;环境污染纠纷处理过程中的证据及举证责任的分配[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徐继敏;;行政救助程序制度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韩梅;;浅议鉴定人出庭作证[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岩;张怀东;;司法鉴定实行统一管理带来的新问题[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法学博士 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卢乐云;公诉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三种新思维[N];检察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晓露 通讯员 白玉博;我市司法鉴定结论采信率达99%[N];南京日报;2010年

3 黄荣昌;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如何审查判断被告人的翻供理由[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记者 刘青青;全国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专家论证会召开[N];威海日报;2008年

6 武彬 郝正坤;浅谈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N];江苏法制报;2005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任雪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游垠;北京一学校被指调查网帖 “逼疯”学生[N];法制日报;2010年

8 夏明瑛 胡法俊;影响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心理因素[N];江苏经济报;2002年

9 记者 唐亚南;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举行[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唐艳 陈坚;“新的证据”的审查判断[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场;论我国民事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D];苏州大学;2007年

2 周如意;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审查[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刘绵;论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评断[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宋敏;司法鉴定结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5 谭松平;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6 陈艳霞;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D];厦门大学;2008年

7 黄乔;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及其质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冷玉;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陆康彪;民事诉讼电子证据初探[D];湘潭大学;2008年

10 白洪涛;论民事书证的审查判断[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2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062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8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