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3 11:08
【摘要】:暴力犯罪是以人身加害或心理强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犯罪。在暴力犯罪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选择既受其加害目的的支配,也为被害人的自身状况和特有的被害情境所影响。从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及被害人自身状况角度分析,加害人对被害对象的选择与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特征、被害人的过错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被害情境的出现,更多的则与加害人能否获得犯罪收益和能否逃避惩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讲,被害人所处的客观情境对加害人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从被害人方面预防暴力犯罪,必须要树立加害人与被害人一体化的观点,着眼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降低易被害因素在行为人中出现的可能性。
[Abstract]:Violent crime is a kind of crime characterized by personal injury or psychological compulsion. In the violent crime, the victim's choice of the victim is not only controlled by his harm purpos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victim's own condition and the special victimized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urpose of the violent crime offender and the victim's own cond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victim's choice of the victim obj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ctim, the social role and the soci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The degree of fault of the victim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A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victimized situation, it is more related to whether the offender can obtain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whether he can escape punishmen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the victim has the inductive effect on the perpetrator.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violent crime from the victim, we must set up the view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and focus on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vulnerable factor appearing in the actor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谢昌荣,任建东;论道德规范的生成形式[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李闻戈;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张文红;未知死,焉知生——新时期小说死亡界生形态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陈小萍;论被害预防的不足及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正面价值[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7 张懿红;简评当代小说中的暴力描写[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1期

9 段治乾;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岑延远,郑雪;竞争性人格的心理机制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永军;中国白领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质颖;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人性思想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1998年

4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李哲;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杜澎;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9 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益文;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震;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D];重庆大学;2003年

3 饶异;生物有机体互惠利他行为的博弈论分析及其社会蕴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志国;课外体育竞赛中侵犯行为和社会适应、道德定向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娟;关系与利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志国;经济人与道德人之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屈迎昕;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仕梅;刑事被害人二次被害及其保护[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徐建平;企业网络研究:社会生物学视角[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啸天;谈犯罪被害人的基本特征[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犯罪被害人学[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3 张建荣;;应当为被害人提供哪些帮助——犯罪被害人学特征的实证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S2期

4 张建荣;;刍议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J];求实;2006年S1期

5 王勇哲;我国暴力犯罪活动的趋势和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6 赵国玲;王海涛;;著作权犯罪被害人研究[J];河北法学;2007年11期

7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4期

8 孟粉 ,任国库;对家庭内部暴力犯罪的调查[J];法律与生活;2005年01期

9 郭光全,黄维纲,林海程,麦慈任;251例暴力犯罪案责任能力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10 管晓静;;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学;;暴力犯罪行为的特点、控制和矫治[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2 刘永林;;6例自杀式犯罪检验分析[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3 杜雄柏;王广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机制——基于湖南省X市32个寻衅滋事案例的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王彬;李宝花;胡峻梅;胡泽卿;林勇;;精神障碍患者涉嫌暴力犯罪的特征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宋欣;周欣;洪云;付立民;谢天壬;赖万中;陈学锋;邹娜;胡铭;朱显有;马龙虎;古源;秦新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及其他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李s,

本文编号:2161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161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