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重点解决两大问题
[Abstract]: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a are complicat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stability are man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complex social security situation, there are two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one is the underworld crime, the other is the mass incident.
【分类号】:D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预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曾德才;对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4期
3 刘晓静;;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年15期
4 徐继龙;;警察涉黑犯罪心理探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郑岩;;健全防治涉黑犯罪长效机制座谈会观点集要[J];新重庆;2010年07期
6 肖一民;“红哥”与43个党政干部[J];检察风云;2002年15期
7 李若菊;涉黑犯罪保护伞问题探讨[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周心捷;广东黑社会问题五探——论毒品犯罪与涉黑犯罪之关联[J];政法学刊;2002年06期
9 李东太;;打击和防范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对策思考[J];中国刑事警察;2000年04期
10 王建国,吴兴达,毛志兵;湖南省涉黑犯罪现状和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顺康;;论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吴成军;;正视社会问题,健全组织功能,完善治理策略——关于瓮安事件的社会学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6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永利;我州警方打掉王少斌涉黑犯罪集团[N];延边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文峰 刘洋;法学专家在渝研讨涉黑犯罪与法律控制[N];重庆日报;2010年
3 沈林松 王志文;我市公安部门摧毁一重大涉黑犯罪团伙[N];永州日报;2007年
4 石勇;高起点谋划平安南京建设[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谷国文 李伟华;涉黑犯罪核心特征“非法控制”理论与实务之辨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陈希 王健根 李康;摧毁三个涉黑犯罪团伙[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钟文峰 通讯员 曹维建 李yNU,
本文编号:2186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18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