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犯罪学的基石范畴
[Abstract]: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risprudence both refer to "crime" as the core or primary issue of their research objects, so whether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or whether they have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s relative to criminal jurisprudence as a new discipline, is an entangled academic case in the past 10 years. State and positivism ar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riminal phenomena, and the logical attributes of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phenomena are entity concepts.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in terms of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phenomena can be define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cornerstone of criminology.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四平市委党校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7;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2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J];中国法学;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张冰;净化网络,需要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何俊;聚众斗殴罪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方赛迎;;人性维度的纳税人权利法律保护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陶金虎,黄明,杨光佐;道德的法律界线——不作为犯罪中的道德义务浅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邱威,杨书立;论片面共同正犯[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10 龚义年;计算机犯罪及其对我国刑法的挑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汤恩婧;;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条件分析[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延风;;论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张力的辩证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少元;《钦定大清刑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何敬中;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亮;我国犯罪现象的类型学分析与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2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唐仲春;明清至近代土家族宗法制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晓燕;试论刑罚的补偿功能[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俊梅;我国职务犯罪及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伟;有组织犯罪论[D];郑州大学;2001年
9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独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坤远;;论犯罪的阶级性在不同类犯罪中的差异性体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2 王荣利;;我为什么要关注企业家犯罪?[J];法人;2011年08期
3 王燕飞;;《犯罪学研究导论》批判性疏议[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4 赵丽;;企业家易犯“四宗罪” 多因“会送钱敢送钱”[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7期
5 钱洪涛;;改制企业中职务犯罪现象初探[J];华夏星火;2005年10期
6 肖剑鸣;;“理”与“实”之间的飘渺——与王牧君共品犯罪学之“茶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7 宋海山;;论犯罪社会原因的理论整合[J];前沿;2011年12期
8 李波;;论多层面犯罪理论整合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9 王兰高;;权钱交易犯罪的防控若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10 郑小仿;;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犯罪控制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红;;社会控制与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国敏;顾建华;邹其嘉;马桂明;;灾时越轨行为的研究与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浩波;;论犯罪现象及其治理对策——兼论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7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8 马立新;;从银川市两级法院少年法庭工作情况谈和谐社会中的少年审判体制改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9 于阜民;夏弋舒;;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再论犯罪学独立的研究对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中宙 通讯员 赵素文;当前盗窃汽车犯罪现象突出受关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2 辛新欣;农村犯罪现象不容忽视[N];潮州日报;2007年
3 唐金法;“村官”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江瑾;冲动的惩罚[N];潮州日报;2007年
5 殷建光;“好孩子”犯罪警醒我们什么?[N];人民代表报;2007年
6 康均心 焦俊峰 武汉大学法学院;“紧张的消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马利民邋张晓东;整治不力行动不结束[N];法制日报;2007年
8 王守荣 孙德尧 许多;“撬车牌”犯罪现象不容忽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江瑾;救救“迷途羔羊”[N];潮州日报;2008年
10 江瑾;亲情为何如此脆弱[N];潮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刘大千;长春市犯罪空间分析及规划管理防控[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维林;经济犯罪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丽;高职学生犯罪及预防[D];苏州大学;2008年
2 孙磊;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D];吉林大学;2009年
3 彭志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预防高职学生犯罪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彭娅婷;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探析[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亮;我国犯罪现象的类型学分析与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6 谢岸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张明杰;群体理论视角下整体犯罪现象原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榕;昆明地区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井艳丽;聋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海涛;生态犯罪现象的犯罪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0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23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