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地理与警务GIS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 王发曾.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J].人文地理, 2010, 25(4):25-30.
[2] 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康树华.西方国家犯罪的严重性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政法学刊, 1997, 14(1):1-7.
[4] 康树华, 吴大华.世纪之交的中国犯罪学回顾与展望[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14(6):3-11.
[5] 康树华.新中国犯罪学的创建背景、发展阶段、特点与主要任务[J].南都学坛, 2008, 28(3):72-77.
[6] 孙宕越, 刘洪喜. 地学论集[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77, 515-542.
[7] 祝晓光.犯罪地理学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9(3):113-118.
[8] 孙峰华, 魏晓.中国犯罪地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4):493-495.
[9] 孙峰华, 毛爱华.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 2003, 18(5):70-74.
[10] 王发曾.城市犯罪的地理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22(1):35-41.
[11] 祝晓光.论犯罪地理学[J].人文地理, 1989, 4(2):40-46.
[12] 孙峰华, 朱传耿, 高鑫.犯罪场地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1):108-111.
[13] 刘战国, 郜昂.城中村犯罪热点研究:以深圳L村为例[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3):9-12.
[14] 程连生, 马丽.北京城市犯罪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 1997, 12(2):7-12.
[15] 毛媛媛, 戴慎志.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3):85-93.
[16] 杜德斌.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 1998, 17(4): 415-422.
[17] 梁治寇.城市刑事犯罪地理初探——以甘肃省为例[J].人文地理, 1993, 8(1):73-78.
[18] 王发曾.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J].地理科学, 2003, 22(3):354-360.
[19] 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J].地理研究, 2010, 29(1):57-67.
[20] 于静.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6(3):116-122.
[21] 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河北法学, 2009, 27(11):59-64.
[22] 严栋柱, 毛媛媛, 董衡苹.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规划研究与启示[J].犯罪研究, 2009(5):7-14.
[23] 皮中旭, 邓丽玲.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现象关系概述[J].当代经理人, 2006(4):89-89.
[24]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地理研究, 2006, 25(4):681-691.
[25] 贺日兴, 候震宇, 李家龙, 等.我国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警察技术, 2006(2):4-9.
[26] 修文群.基于GIS的网络犯罪空间管理系统设计[J].地理研究, 2006, 25(5):939-948.
[27] 褚永彬, 万里红, 简季.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指挥系统(110)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7(Z1):153-154.
[28] 王超, 赵文吉, 周大良.基于GIS的犯罪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3):47-52.
[29] 李昌忠, 周大良, 王生, 等.基于PGIS的社区警务管理系统研究和实践[J].现代测绘, 2010, 33(5):24-26.
[30] 刘大千, 修春亮.国内外犯罪地理学研究进展评析[J].人文地理, 2012, 27(2):38-44.
[31] 张磊, 冯开禹, 李伟涛.当前我国犯罪地理学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5(3):267-270.
[32] 毛媛媛, 戴慎志, 沈志联.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J].人文地理, 2010, 25(3):41-46.
[33] 胡光林, 李雪萍.电子文献检索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4] 何勤华, 徐永康.法学新学科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5]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6] 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681-690.
[37] 祝晓光.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分布理论的贡献[J].人文地理, 1988, 3(2):71-75.
[38] 梁经书.地图在同犯罪斗争中的运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1990, 6(2):37-39.
[39] 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 2001, 17(3):98-101.
[40] 王志强.试论犯罪的预防场[J].公安大学学报, 2002, 18(4):46-52.
[41] 廖万里.略论情景预防对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意义[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7(6):82-85.
[42] 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 2003(6):4-7.
[43] 任永富.国外犯罪地理画像简介[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84-88.
[44] 梅建明.论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发展与贡献[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6, 22(5):66-72.
[45] 魏海平, 张明鑫, 马少林, 等.宁夏网络一体化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测绘科学, 2007, 32(3):127-129.
[46] 贺日兴.犯罪制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新领域[J].测绘通报, 2006(6):46-50.
[47] 肖佳.社区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安全防范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8(4):67-70.
[48] 杜德斌, 汤建中.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数学模拟[J].地理研究, 1995, 14(3):26-32.
[49] 颜峻, 疏学明, 袁宏永.盗窃犯罪空间分布与地理因素的关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0(2): 174-186.
[50] 薛钟, 乔良, 王峰等. 连续犯罪预测的区域覆盖加权模型(AOWM)[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40(8):212-217.
[51] 章社生, 曲径, 郑传建, 等.犯罪嫌疑人住处及下次作案地点预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 32(6):970-973.
[52] 全华, 李铭珊.《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 2001, 21(6):570-574.
[53]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等.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J].地理科学, 2012, 32(10):1186-1192.
[54] 段和平, 史文海, 俞立, 等.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 2004, 19(8):480-481.
[55]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6] 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J].人文地理, 2001, 16(2):1-6.
[57] 孙峰华, 魏晓.犯罪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人文地理, 2001, 19(5):60-63.
[58] 贺日兴. 国外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一)[J].警察技术, 2005(1):11-13.
[59] 庄劲, 廖万里.犯罪预防体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国家犯罪情境预防的策略[J].犯罪研究, 2005(2):20-26.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3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