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promotes the modern growth of the public domain, and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domain and the private domain.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the growth of China's public sphere is based on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networ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public domain in China are the clarity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doma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power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While the prosperity of the public sphere is welcome, the current tendency to publicize and privatize the public sphere has to be worrisom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D6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6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7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青;;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规范性取向[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2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3 张继亮;教军章;;公共性:从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J];阅江学刊;2011年04期
4 吴锦旗;;论公共领域中的公民有序参与[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5 朱连增;;“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石勇;;微博:一种新的“社会权力”在生长[J];南风窗;2011年15期
7 任嫦勤;曾辉;李明;;公共意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点[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刘红林;;浅议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担当原则[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水金;;论公共话语场[J];理论导刊;2011年09期
10 刘墉;;生生长流[J];恋爱婚姻家庭(纪实);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郎晓波;;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雷润琴;;对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 2020年)》的公共性解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杨仁忠;;论公共领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7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曹堂哲;;公共领域中行政的性质——兼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种新构想[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启亮;;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会计准则配置格局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庆熊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基地;宗教何以进入公共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沈湘平;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3 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4 詹献斌;公共领域问题的政治哲学探索[N];河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马黎;公共领域中的艺术[N];美术报;2010年
6 韩震;公共领域与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07年
7 徐丛青;由“巾帼文明岗”看公共领域的女性[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公共领域理论探析(下)[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公共领域理论探析(中)[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
本文编号:245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5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