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的侦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涵;;短信相亲:短平快出效率[J];黄金时代;2006年08期
2 小菲;;你怎么看“发短信成为时尚”?[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年10期
3 冯国川;;短信相亲记[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4 蔡国芹;赵增田;;论电信诈骗犯罪立体防控体系的构建[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5 周加海;刘涛;;正确适用司法解释 依法严惩电信诈骗 《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中国审判;2011年05期
6 ;短信诈骗层出 糊涂人上当受骗[J];中国防伪报道;2011年09期
7 许明;;手机作弊的“攻防战”[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01期
8 汪东丽;;浅谈手机犯罪[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周芹;;论远程操控诈骗犯罪的侦查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周芹;;论远程操控诈骗犯罪的侦查对策[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桓;;手机短信传播中的新型人际关系[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定平;常晓明;姚世选;;自动雨量站信息GSM短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C];2006年
3 廖锦屏;;浅谈街头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黄春燕;;家校通让师爱闪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5 毛力群;;“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褚红云;;论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防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海清;谌剑波;;论手机短信交际中的语言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双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侦查[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乔木;;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与政治影响——以手机短信为例[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杨全好;;手机短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远;我省公安机关展开专项行动打击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N];河北日报;2004年
2 卿晓晴;严打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N];甘肃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刚;“中奖”短信 =天上“馅饼”?[N];人民公安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刚;深挖细查严打短信诈骗[N];人民公安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华;专家:打击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须综合治理[N];通信信息报;2004年
6 宁公宣 周刚;南京警方集中打击诈骗犯罪[N];新华日报;2006年
7 宫轩;手机短信诈骗有治了[N];安徽日报;2004年
8 刘晓楠 记者 赵联洗;我省开展专项行动[N];吉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绍冰 胡晓梅;法律支持力度不够 电信诈骗边打边冒[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唐楠;手机短信何时不再蒙尘[N];人民公安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兵;复杂网络与手机短信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远;金融诈骗罪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3 申琦;手机信息传播法律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龚才春;短文本语言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
5 何灿群;基于拇指操作的中文手机键盘布局的工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谭华孚;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邓文华;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骆东平;论性骚扰纠纷的民事诉讼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王洋;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危机传播机理与治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悦;173条拟误型手机短信的幽默生成机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吕晓冬;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的侦控[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3 张培君;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手机短信的媒体角色[D];郑州大学;2005年
4 关莉;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衔接与连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王磊;手机短信公共功能的法律保障[D];湖南大学;2008年
6 徐海玲;手机短信的新闻传播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涂燕平;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孙罡;“第四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晓宇;论手机短信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及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82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8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