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道德建设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9-08-19 16:25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市民化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管理。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新城区的大量涌现,城市社区不断扩展,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性日益得以彰显。如何从道德层面正确地引导涌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向市民群体顺利转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面对和着力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以对农村流动人口出现的历史与现实原因的探寻为基础,辩证地分析了当前农村流动人口在道德方面的现状与基本特征,论述了农村流动人口道德缺失对于城市文明建设及自身市民化过程中的种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流动人口的道德建设与管理作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探讨。 论文的第一个部分是导论。首先提出了问题,阐明了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于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然性。然后界定了论文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做出了解释与说明。 论文的第二个部分在引入对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模型分析与动力介绍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阶段性认识,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突破,也是对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与调整,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未来城市文明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道德文明的贡献与他们这一群体道德缺失对于城市文明的影响,强调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以他们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为中心,以制度性障碍、认知障碍、社会歧视、道德评判标准异化为切入点来分析了农村流动人口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四部分在总结前面几个部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在实践中对农村流动人口进行道德教育与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强调在对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的道德培养上要以社区为平台,要以引导为主要方式,要开展与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特点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活动;同时还强调要通过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提升农村流动人口的各项综合素质、推进新市民制度的构建来加强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道德修养,促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市民。 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结束语。该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展望,强调建立与完善一套与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特点和城市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建设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631.42;F323.6
本文编号:252836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631.42;F323.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8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2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