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人文体育观下警察体育发展平台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9-08-27 09:14
【摘要】:警察体育是当前我国繁荣警营文化、改善公安民警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警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指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警察体育发展平台的构建是警察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而提出了警察体育发展平台构建的基本策略与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人文体育观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并根据马克思人学理论,对人文体育观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当前,“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导致了体育中人的“异化”,并制约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人文”的重要性被人们所关注,人文体育观逐渐成为当代主导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人文体育观的理解,则根源于对“人”的理解,只有深刻的认识了人的本质,才能明白“科学”与“人文”的正确关系,才能弄清体育对人的意义及价值。马克思人学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回答了体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的问题,并为人文体育观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人文体育观的基本内涵:体育要借鉴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促进人的本质实现,即肯定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对警察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分析。从总体上看,警察体育呈现出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参与人数少、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等特点。关于警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外在主要因素有:基层警力有限,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少;体育设施、资金、场地的限制;内在主要因素则为:民警健康观念的淡薄,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不强。分析得出,内在因素则是主要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观念的落后,是受传统“科学思维”影响的结果。因此,警察体育要想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观念,要“以人为本”,即确立“人文体育观”为警察体育发展的主导价值观。 三、鉴于警察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效的、健全的体系来支撑与推动,这种支持与推动需要一个平台来完成,即“警察体育发展平台”,是警察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总和。按照这一思路,结合警察工作实际,从警察体育发展基本理念、警察体育发展主要途径、警察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警察体育发展平台的构建设想与框架。 四、结合“人文体育观”基本内涵,提出警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即是“人性”美的体育。其依据为:一方面,人的特性就在于追求所有美的事物,“人性”的美体现着警察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一切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正义力量。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使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躯体运动所带来的快感是“肤浅的,这种快乐也会归于平淡;体育运动使人所获得的“人性”美,则是“深沉的”,并更为持久,是维持人们长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动力。并且,体育之中“人性”美体现在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体育对人类健康、休闲、公平问题的关注,并体现为一种“健康”之美、“休闲”之美、“公平”之美。 五、阐述警察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即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大力的体育宣传”、“体育传统的打造”、“积极的对外交流”的方式,将一定的体育观念,不断对民警实施影响,从而使民警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终实现警察体育可持续发展。 六、对警察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进行思考。提出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体育设施建设、制度规范这几个方面入手,旨在建立一个长效的、健全的运行机制,为警察体育发展提供物质、制度上的保障。
【图文】:

警察体育,概念,第一,军事技能


以改善广大公安民警身体机能质量,提高公安实战技能,打赢执法战斗为核心,以公安科学为依托,而交织为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新兴学科。”①从外延上看,警察体育包含着军事技能、警务技能、体育的内容(如图1.1②)。第二,呈收缩的趋势,认为警察体育属于体育的范畴,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军事技能内涵上存在着区别,不包括警务技能、军事技能的内容,警察体育是警察教育训练的一部分。如认为:“警察体育是一种健全警察身体的基础教育活动,是发展警察体能、增进身心健康、①赵华.我国警察体育的形成及其发展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4):19一20②改绘自:娄丙午.对我国警察体育形成及其发展状况的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霞;尹博;;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海源;;警察体育与警务技能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闫向阳;;警察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4 唐新发;;社会转型期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构建及功能拓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3期

5 陈曙光;;“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吴玉;;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价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唐劭廉,周敏;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章淑慧;;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中的人文价值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9 雷敏;张鲲;郑传锋;;转型期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07年05期

10 邹国建;港、浙警察体育现状比较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建平;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体育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晖;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警察文化建设[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董婷婷;新时期我军军营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徐杏玲;人文奥运背景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杨润花;马克思的实践的人本质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何剑;我国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葛国新;武警部队基层警营文化软实力构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茂;大学体育文化品牌创建成功路径之探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9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29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