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腐败犯罪预防机制的一般理论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97.9;D91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草案出台[J];中国乡镇企业;2003年11期
2 王明高 ,胡祥勇;借“外力”更需练“内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影响[J];党建;2004年Z1期
3 石刚;简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2期
4 袁涌;全球联手打击腐败[J];陕西审计;2004年01期
5 万霞;反腐败的国际立法浅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童海保,汪合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反腐败立法取向的影响[J];人民检察;2004年08期
7 刘卫国,何艳;反腐败国际合作法的新发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王静;反腐败国际合作法律问题研究——兼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的适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陈立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国际反腐合作[J];检察风云;2004年22期
10 陈立虎,王芳;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盛荣;;浅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中国刑事反腐败工作的影响[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乔红光;;认清反腐败形势 构建反腐败机制[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帆;有效反腐必须重视国际合作[N];新京报;2004年
2 何帆;杜绝官员出境赌博需多方合力[N];新京报;2004年
3 普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N];今日信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丁晓璐;高擎正义之剑 共惩刑事犯罪[N];人民公安报;2004年
5 王义伟;跨国公司在华行贿危害中国经济[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6 郑成宏;推动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制度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缺席审判外逃贪官未尝不可[N];新京报;2005年
8 董建国;应对贪官携款外逃民事诉讼更为有效[N];检察日报;2005年
9 倪爱静;追回外逃贪官资产:专家建议确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N];检察日报;2005年
10 王金贵;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主要形式与新发展[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梁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相关刑事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2 毛凯良;引渡制度的若干新发展[D];外交学院;2006年
3 吴嘉林;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引渡制度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4 王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腐败定罪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5 石镜霞;反腐败的特殊司法问题[D];苏州大学;2007年
6 周永清;《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受贿罪立法完善[D];苏州大学;2006年
7 辛波;影响力交易罪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2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4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