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新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1949—1978)

发布时间:2019-11-04 03:54
【摘要】: 户籍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服务于政治经济建设的作用。新中国户籍制度从建国初期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逐步确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其形成与演变过程的每一步骤,都与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心任务密切关联。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既有源于历史和来自现实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的影响;既充分发挥了作为重要行政制度应有的历史作用,也伴随着一些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演变原因及其利弊加以梳理与探讨。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户籍制度由发端到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建国初,城乡人口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基本不受限制。出于稳定社会秩序、配合对敌斗争、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新中国确定了“先城市、后农村”建立户口登记制度的方针,于1951年首先在城市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为保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统购统销”政策的执行、掌握农村人口数量、加强对“重点人口”的管理,1954年农村简易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五十年代中期,工业化战略开始启动,国家动员2000多万人口支援工业,城镇人口增加较快;同时,由于“剪刀差”的加大而引发的涌城利益驱动,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呈上升趋势。鉴于此,1955年,全国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建立。这一时期,新中国户籍制度在稳定社会秩序、配合对敌斗争、保证工业化战略起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论述新中国户籍制度正式确立的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无限制的迁移,给城市容纳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给政府增加了巨大财政压力,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身要求相背离。从1957年开始,政府逐渐将控制人口自由迁移的功能引入户籍管理工作。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标志着新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户政管理工作有了法律依据。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排斥,城市供应能力和容纳能力的有限,经济短缺尤其粮食危机的持续存在以及进行计划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是国家出台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户籍政策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户籍制度在人民公社制度下被长期化、凝固化、绝对化的历 史过程。1958年后,人民公社制度对户籍制度限制性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长期 的保障作用、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把全体社会公民划分为两大阶层,在城镇保 证充分就业,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在农村把农民长期束缚在上地上, 户籍制度的功能开始异化为利益分配功能。1963年后,开始实行“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管理,对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 尤其特大城市迁移实行严格控制,1964年{月颁发的《关于户口迁移的规定9 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处理户q迁移的精神。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户政工作 一片混乱、户籍制度故革陷入停滞,人口流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城市化” 现象,户口迁移的控制功能被逐渐凝固化、绝对化。1975年的《宪法》取用了 有夫公民迁移自由的条款。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的转移、户籍管理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_ 第四部分对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户籍制度 在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保证工业化战略 初期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我国民族工业的起步和发展等方面。曾起到了巨大的 历史作用。但这种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自确立以后,在长期以一贯之地执行过程 中被逐渐凝固化、限制化。绝对化,既缺乏效率,又显失公平,窒息了社会发 展的活力,阻碍了城市化的合理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二元社会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明显地表露出来,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63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彭新万;;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中户籍制度变迁与政府作用——基于对1949—1978中国二元户籍制度形成过程的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李树茁;刘晓兵;张烨霞;;中国儿童的出生登记:现状、影响因素、促进政策和实践[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01期

3 李树茁;刘晓兵;;中国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变迁研究[J];人口学刊;2008年02期

4 李树茁;张烨霞;刘红升;刘莹娟;;中国儿童的出生登记: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555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55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