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种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22 20:41
【摘要】: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存在密切相关性,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低控制能力和相宜机会结合的产物,当行为人与社会的联系断裂或者被削弱时,便可能产生犯罪。青少年心智能力发展不成熟,网络游戏中为迎合青少年心理而加入的暴力等负面元素和游戏的高仿真性进一步削弱了青少年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过多投入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玩家与传统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弱化甚至断裂,进而更容易在网络游戏不健康的亚文化环境下实施越轨行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伟;;反思性检讨: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J];福建法学;2009年03期

2 刘应君,秦国文;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2期

3 刘涛;;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加剧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4 彭桂芳;傅才武;;关于网络游戏“双面性”的解读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杜开飞;杨娜;;谈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6 单松;;解决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9期

7 思齐;;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04期

8 银代仁;关于网络游戏的发展反思[J];网络与信息;200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建军;;从犯罪互动看刑罚立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2 王文祥;赵定东;;从功能需求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与方法(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4 孙婷婷;;从实效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5 张红霞;;转型期城市家庭性别秩序调查[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6 李艳平;魏荣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与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4期

7 李林;;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危险犯立法趋势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史万兵;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本土方法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2期

9 郭玉川;;依恋理论视野下的未成年人权益的家庭保护[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10 田宏碧,陈家麟;网络游戏:一种被冷落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井世洁;;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戴宜生;;首重实证——世纪之交对犯罪理论研究的期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康均心;李娜;;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兼论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于阜民;夏弋舒;;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再论犯罪学独立的研究对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张昌荣;陈晗婧;;越轨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偷渡活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斌;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储庆;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杨林霞;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朱凤义;转型中国法律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毕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理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韦柳明;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蔚;网络游戏的道德环境建设之思考[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园园;偏差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红;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曦予;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制度基础[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德功;;“游戏脑”:长崎少年杀人事件真凶[J];百姓;2003年12期

2 刘涛;;网络游戏成瘾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加剧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3 宗源;;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分析——从网游自身的特点切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刘应君,杨美新;大学生心理素质堪忧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余组伟;谈谈不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防范措施[J];贵州教育;2005年04期

6 卢蕴容;李惠春;;抑郁症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基础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7 崔成有;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及对策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孔芳;刘美婷;姜小燕;;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9 姬建民;从“游戏”到“杀手”[J];宁夏教育;2004年03期

10 陆玉林;;虚拟时空中的角色探索——论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露;;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J];理论月刊;2006年S1期

2 张锡成;吴剑;;网游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关系探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3 郑利平;田艳晖;;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4 陈伟;;反思性检讨: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J];福建法学;2009年03期

5 陈伟;;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兼评网络游戏的原罪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1期

6 陈庆文;姜秋实;;论网络游戏影响下的青少年犯罪及矫正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1期

7 熊伟;;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3期

8 何德功;;“游戏脑”:长崎少年杀人事件真凶[J];百姓;2003年12期

9 皮勇,刘为国;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5期

10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皮勇;刘为国;;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

本文编号:259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9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