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原因的系统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庞驭文;胡轩;;论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趋势及其危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3 李杉;;艺术设计对矫正未成年犯心理的作用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王长芬;丁杰成;;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点与学校应采取的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陈利;;游戏性犯罪的主要特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姚篮;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7 张倩倩;;从明清侠义小说中侠义英雄的创作看人性善恶二重性——以《绿牡丹全传》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纪智媛;;罪犯心理矫治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李露;“高智商”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其预防——“博士施暴”现象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曹成刚;郑泽碧;;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机制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适用的必要性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2 翟鲁平;;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动向及预防对策[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友君;黄晓宁;管贤敏;任波;;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的经济、心理成因及其预防——以宁波市为视阈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勇;;社会矛盾、本能异化及犯罪学方法论的更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王顺安;;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微观因素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6 姜甜甜;;重视犯罪动机在犯罪中的作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罗大华;许相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及其预防措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金碧华;;社区矫正初期青少年对象心理矫正工作探析——以社区矫正对象Z某为典型个案[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许桂敏;;企业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刘为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性格与刑罚适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3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凤超;现代刑事司法正义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年
10 苗京平;刑事司法国际合作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彭艳林;论我国高校职务犯罪之防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s
本文编号:2721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72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