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信任: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文化价值形塑
发布时间:2020-08-07 07:45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强烈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转换的同时,环境资源承载的压力也日益凸显,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并呈现出高发性、复合性等特点。通常来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态势,与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政府忽视生态环境利益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及社区居民利益诉求渠道受阻等因素有关。因此,学术界和实务届对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优化政府公共政策与决策过程、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互动共生的多方治理机制,畅通政府、企业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渠道等,这些研究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化解极具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不过,社会治理的研究维度正逐步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拓展至公共精神、文化信仰与伦理学等领域,如何从社会心理因素及文化根源的视角来探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在机理、演变规律及治理创新,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研究及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本文主要提出并论证:构筑高信任度的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本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基础和多元主体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关键。在对比分析群体性事件、邻避运动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之上,勘定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接下去,通过对四川什邡事件和江苏启东事件两起典型案例的回溯,明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推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规律与演变流程,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信任问题。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及文化根源,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缺乏对信任文化的营造,导致低信任度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表现在政府政策价值取向和社会固有文化形态上,并不断地侵蚀利益相关者的理性思维与行为选择,促使局部地区社会合作机制崩溃,社会矛盾激化。由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合作治理,需要推动信任文化的价值形塑,通过建立共同的道德伦理和价值信仰,积累丰厚的社会资本,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形成利益相关者互动共生的格局。最后,从政策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形态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1.43
【图文】:
图 1.1 论文的研究架构Fig1.1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Paper1.3.2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领域的信任问题,即论证社会信任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及基础,探讨社会信任通过社会资本这一载体对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凝聚发挥作用,低信任度的社会关系影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此来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发机制,并尝试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开辟新的方法和路径。第一章:绪论。处于强烈的转型时期,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特点,这彰显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其次,“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对比分析“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邻避运动”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界定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内涵;相关研究综述主要包括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诱因研究与治理研究。最后,阐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观点,构建本研究的
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创造信任: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留;项目开工前后,少数什邡市民在网络上讨论项目环保问题,后量聚集,逐步串联形成规模性抗议活动。江苏启东事件中,日本王子造纸南通厂、市政府、警方和启东市民关者。启东事件缘起于日本王子造纸南通厂的污水排放,且排污工东入海;市委市政府在未经民意调查和科学调研的情况下,接受该态严重前夕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市民抗议过程中,警方听从市,适当克制,一直到抗议市民离开,警方才展开行动,拉起警戒线造纸项目开展前期,启东市民曾举行小规模和平游行,因力度不够于开展大规模集结示威活动。
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创造信任:环境群体性事件,特殊的国情和政治系统,使我国各级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各级与企业是出资关系,其很难意识到公共利益追求的最终目标与权力公共性”。第三,社区内部居民(个人或家庭)搭便车现象严重。,社区居民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使得那些居于弱势、直接区居民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况[69],一旦居民利益诉求机制不殊情况下极易生发极端行为,以非合法的方式开展自救,从而危害共安全①。
本文编号:2783699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1.43
【图文】:
图 1.1 论文的研究架构Fig1.1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Paper1.3.2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领域的信任问题,即论证社会信任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及基础,探讨社会信任通过社会资本这一载体对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凝聚发挥作用,低信任度的社会关系影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此来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发机制,并尝试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开辟新的方法和路径。第一章:绪论。处于强烈的转型时期,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特点,这彰显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其次,“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对比分析“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邻避运动”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界定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内涵;相关研究综述主要包括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诱因研究与治理研究。最后,阐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观点,构建本研究的
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创造信任: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留;项目开工前后,少数什邡市民在网络上讨论项目环保问题,后量聚集,逐步串联形成规模性抗议活动。江苏启东事件中,日本王子造纸南通厂、市政府、警方和启东市民关者。启东事件缘起于日本王子造纸南通厂的污水排放,且排污工东入海;市委市政府在未经民意调查和科学调研的情况下,接受该态严重前夕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市民抗议过程中,警方听从市,适当克制,一直到抗议市民离开,警方才展开行动,拉起警戒线造纸项目开展前期,启东市民曾举行小规模和平游行,因力度不够于开展大规模集结示威活动。
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创造信任:环境群体性事件,特殊的国情和政治系统,使我国各级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各级与企业是出资关系,其很难意识到公共利益追求的最终目标与权力公共性”。第三,社区内部居民(个人或家庭)搭便车现象严重。,社区居民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使得那些居于弱势、直接区居民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况[69],一旦居民利益诉求机制不殊情况下极易生发极端行为,以非合法的方式开展自救,从而危害共安全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鹏;张扬;;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及处置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12期
2 虞铭明;朱德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扩散动力学机制分析——以“昆明PX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5年08期
3 郑君君;闫龙;张好雨;何鸿勇;;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08期
4 张萍;杨祖婵;;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简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罗植;杨冠琼;;整体环境和个体关联对群体性事件产生与演化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03期
6 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01期
7 彭小霞;;从压制到回应: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8 蒋俊杰;;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与治理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9 谭爽;胡象明;;环境污染型邻避冲突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缺失与对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10 李春雷;刘冰莹;;塔西佗陷阱效应与传媒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引导策略研究——基于“什邡事件”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2783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78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