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4:42
   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矛盾和各种利益冲突的产物,呈现出涉及面广、爆发突然性和行为方式激烈等特点,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政府部门,担负着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群体性事件若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影响政府形象及其执法的公信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困扰。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主体多样化、行为方式的组织性和社会危害性等特征。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太原市公安机关在慎用警力和武器警械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妥善的处置,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依托社会冲突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参考国内外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研究成果,以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为研究对象。对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列举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太原市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诸如情报预警欠缺、现场处置职权定位不清晰、临场应变能力不强、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随后本文重点阐述了提升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水平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完善预警机制、明确现场处置的权责及分工、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及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该对策建议的研究一方面对提升太原市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置水平,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风险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地区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1.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系统分析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社会冲突理论
        2.1.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 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2.3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3.1 参与主体的复杂化及多元化
        2.3.2 行为方式日趋组织化、规模化
        2.3.3 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突发性
        2.3.4 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4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政策依据
    2.5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角色定位
        2.5.1 矛盾的化解者
        2.5.2 政府决策的参谋者
        2.5.3 法制的宣传者
        2.5.4 社会治安的维护者
        2.5.5 违法犯罪的打击者
第三章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3.1 太原市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
        3.1.1 太原市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
        3.1.2 太原市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
        3.1.3 太原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3.2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举措
        3.2.1 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实战能力
        3.2.2 做好预警研判工作
        3.2.3 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3.2.4 努力形成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
        3.2.5 做好善后工作
    3.3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实例及分析
        3.3.1 案例事实
        3.3.2 案例分析
    3.4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经验
        3.4.1 建立应急预案
        3.4.2 注重演练
        3.4.3 主动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
        3.4.4 警用装备齐全
第四章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題
        4.1.1 情报预警欠缺
        4.1.2 现场处置职权定位不清晰
        4.1.3 临场应变能力不强
        4.1.4 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
    4.2 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4.2.2 公安机关的权责不清
        4.2.3 缺乏专业的人才、培训,应变能力不强
        4.2.4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五章 提升太原市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预警机制
        5.1.1 做好群众工作是预警的前提
        5.1.2 健全情报信息收集机制
        5.1.3 完善信息分析处理机制
    5.2 明确现场处置权责及分工
    5.3 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5.4 巩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成果
        5.4.1 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5.4.2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5.4.3 依法处理违法犯罪分子,维护法律尊严
        5.4.4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泽鹏;;柔性治理:基层政府防治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尝试[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年04期

2 李梦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3 陈荟词;;简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次生舆情”的成因[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10期

4 魏庆庆;;我国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及治理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管理观察;2018年18期

5 葛风涛;;清末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及启示[J];理论观察;2018年05期

6 宋善云;刘子阳;;关于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分析报告[J];辽宁法治研究;2006年01期

7 周琼;;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1期

8 黄建宏;;有效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转换思维与时俱进[J];决策导刊;2009年11期

9 安会友;;以开放思维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现实探讨[J];辽宁法治研究;2007年03期

10 秦小建;;群体性事件的宪法之维[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南;地方政府防范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舒首立;道德判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许敏;基于协商民主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郝其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演化及处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邓春林;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规律及防控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6 张盛;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李自军;资源型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斯亮;地方政府防范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李华俊;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玲;社会转型期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朱飞;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3 张俊;基层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年

4 陈茂;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5 吴晓旭;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6 郭俊英;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晓辉;群体性事件应对中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海东;网络群体性事件:共识达成过程及社会功能[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9 邹子文;西樵镇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10 苏剑;武警部队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3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873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