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侦查讯问的情感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4:54
大数据给刑事诉讼的侦查环节带来了新的契机并对侦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侦查讯问对抗博弈中,情感感化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大数据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厘清情感感化的内涵、作用以及实施主体和受感主体的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提高侦查人员对讯问方法的理性认识,也有利于推进情感感化在侦查讯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既要关注情感感化参与主体的时代特性,又要善于把握新的适用情感感化的优势条件,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正向激励、反向激将、心理同情、缓解抵触等各种情感感化方法与路径,引导、调动感化对象积极配合侦查讯问。
【文章来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数据时代侦查讯问情感感化问题的提出
二、大数据时代对情感感化的再认识
(一)情感感化概念的界定
(二)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的作用
1.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对抗情绪。
2.唤起犯罪嫌疑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3.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三)情感感化的主体及其互动关系
1.情感感化的实施主体:
2.情感感化的受感主体:
3.情感感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适用情感感化的优势条件
(一)以发挥大数据信息优势增强侦查人员的亲切感作为感化基础
(二)以多元化方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作为感化前提
(三)以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大数据作为感化保证
四、大数据背景下情感感化的方法与路径
(一)利用大数据搜集感化对象的“闪光点”,实施正向激励法
(二)利用大数据“曝光”感化对象的“糗事”,实施反向激将法
(三)利用大数据挖掘感化对象的内心“痛点”,实施心理同情法
(四)利用大数据列举正反面案例调适感化对象的负面情绪,实施缓解抵触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数据的侦查讯问文本数据挖掘与分析[J]. 胡向阳,张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侦查讯问中的大数据解读与应用设想[J]. 殷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5(03)
[3]重新掌握侦查讯问主动权的途径研究[J]. 徐加庆. 净月学刊. 2015(02)
[4]讯问方法之情感感化主体探析[J]. 王智. 净月学刊. 2014(01)
[5]讯问中的情感感化方法研究综述[J]. 王智.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3(06)
[6]试论“情感感化”在审讯中的运用[J]. 田裕祺.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7]论侦查讯问中的论说技巧[J]. 曹晓宝.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8]论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战[J]. 毕惜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本文编号:3445085
【文章来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数据时代侦查讯问情感感化问题的提出
二、大数据时代对情感感化的再认识
(一)情感感化概念的界定
(二)侦查讯问中情感感化的作用
1.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对抗情绪。
2.唤起犯罪嫌疑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3.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三)情感感化的主体及其互动关系
1.情感感化的实施主体:
2.情感感化的受感主体:
3.情感感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适用情感感化的优势条件
(一)以发挥大数据信息优势增强侦查人员的亲切感作为感化基础
(二)以多元化方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作为感化前提
(三)以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大数据作为感化保证
四、大数据背景下情感感化的方法与路径
(一)利用大数据搜集感化对象的“闪光点”,实施正向激励法
(二)利用大数据“曝光”感化对象的“糗事”,实施反向激将法
(三)利用大数据挖掘感化对象的内心“痛点”,实施心理同情法
(四)利用大数据列举正反面案例调适感化对象的负面情绪,实施缓解抵触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数据的侦查讯问文本数据挖掘与分析[J]. 胡向阳,张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侦查讯问中的大数据解读与应用设想[J]. 殷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5(03)
[3]重新掌握侦查讯问主动权的途径研究[J]. 徐加庆. 净月学刊. 2015(02)
[4]讯问方法之情感感化主体探析[J]. 王智. 净月学刊. 2014(01)
[5]讯问中的情感感化方法研究综述[J]. 王智.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3(06)
[6]试论“情感感化”在审讯中的运用[J]. 田裕祺.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7]论侦查讯问中的论说技巧[J]. 曹晓宝.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8]论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战[J]. 毕惜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本文编号:3445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44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