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网络根源与法律预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21:30
作为一个特殊的阶段,大学是个体过渡至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心理呈现出中某种特殊化趋势。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因网络化的隐藏效应刺激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异化,造成部分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基于网络化时代的特征,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发展机制,并提出可行的预防犯罪的法律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机制着手,考察大学生走上犯罪的网络原因,以确立预防犯罪的法律策略。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20,(24)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大学生涉网络犯罪的主要表象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网络根源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贪利心理的放大效应
(二)网络技术助长侥幸心理形成和扩展
(三)网络虚拟空间助长孤僻与反社会人格心理养成
(四)网络虚拟空间导致猎奇心理的异化
三、大学生涉网络犯罪的法律预防策略
(一)加强涉网络犯罪的立法研究
(二)加强打击涉网络犯罪的力度
(三)加强涉网络犯罪的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J]. 田刘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11)
[2]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 赵静.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10)
[3]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 田刘凌. 教育现代化. 2018(28)
[4]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J]. 宋华兴,游斯嘉. 报刊荟萃. 2018(03)
[5]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控[J]. 卜安淳. 安徽大学学报. 2001(01)
本文编号:3561014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20,(24)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大学生涉网络犯罪的主要表象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网络根源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贪利心理的放大效应
(二)网络技术助长侥幸心理形成和扩展
(三)网络虚拟空间助长孤僻与反社会人格心理养成
(四)网络虚拟空间导致猎奇心理的异化
三、大学生涉网络犯罪的法律预防策略
(一)加强涉网络犯罪的立法研究
(二)加强打击涉网络犯罪的力度
(三)加强涉网络犯罪的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J]. 田刘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11)
[2]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 赵静.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10)
[3]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 田刘凌. 教育现代化. 2018(28)
[4]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J]. 宋华兴,游斯嘉. 报刊荟萃. 2018(03)
[5]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控[J]. 卜安淳. 安徽大学学报. 2001(01)
本文编号:3561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56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