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
本文关键词: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流动儿童数量增多,居住长期化趋势加强,探究其与城市社会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社会认同则是剖析二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泰弗尔社会认同理论为分析视角,旨在勾画户籍制度背景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图景。通过对分类意识、自我认定、情感归属、农村人自尊四方面分析发现,其社会认同呈多元化、多维性的复杂特征。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认同 分类意识 自我认定 情感归属 农村人自尊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SH008) 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005414211)“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的资助
【分类号】:D631.42;C913.5
【正文快照】: _它!弓岁、7.「刁上世纪oo年代以来,流动人口迁移逐渐由“原子化”向“家庭化”转变,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五普”数据显示,0一14岁的流动儿童为1410万,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3 .78%;2(X)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1834 .5万,占流动人口12 .45%(段成荣等,,2(X)8:so一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毅杰;史秋霞;;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年08期
3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4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5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7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2期
8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范丽娟;;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城市创业——以电视剧《都市外乡人》女主角为个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4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6 胡艳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7 李德;艾鹤;;我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8 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9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10 孙朝阳;;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振芳;林俊荣;;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霍生平;;农民工、准市民、市民——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农村进城务工者身份进化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之研究——来自上海公办初中学校的经验证据[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395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9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