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

发布时间:2017-05-26 12:17

  本文关键词: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从生理分布看,一般男性比女性易被害,青少年比成年人易被害;从时间分布看,深夜和每年的10-12月被害的比例最高。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关键词】犯罪被害人 犯罪被害性 无关联模式 有关联模式 被害预防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是犯罪原因研究的一个侧面,是揭示犯罪原因全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犯罪学较之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学派犯罪学研究的一大进步,它从犯罪人和犯罪被害人两方面研究犯罪原因,改变了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只从犯罪人单一方面研究对犯罪原因的片面性。犯罪被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英辉;英、美、法、联邦德国四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对策之比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05期

2 龚见法;;对上海210名犯罪被害人的剖析[J];法治论丛;1992年05期

3 汤啸天;谈犯罪被害人的基本特征[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大谷实,黎宏;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02期

5 田思源;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关于制定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的提案[J];法学杂志;2001年06期

6 邓晓霞;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7 田思源;论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支援[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4期

8 邓晓霞;正义的另种诠释——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评价[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伍浩鹏,伍贤华;关于构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Z1期

10 孙彩虹;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英(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建立对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N];法制日报;2001年

2 王洪兰;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需完善[N];法制日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 刘仁文;专家解读《公约》三热点[N];检察日报;2003年

4 胡法俊;对完善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3年

5 刘仁文(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尝试建立对刑事受害人的补偿制度[N];新京报;2004年

6 大谷实;日本对付重大凶恶犯罪的刑事立法动态[N];法制日报;2004年

7 黎宏;“热心丈夫”构成盗窃罪[N];检察日报;2005年

8 彭 勃;日本刑事诉讼制度的新变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上虞市妇联;改革开放30年让上虞妇女生活更精彩[N];绍兴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华;犯罪被害人二次被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刚;我国证券交易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马静;我国的证券交易犯罪及防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何志国;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胡国建;论犯罪被害人之国家补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96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