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发布时间:2017-07-17 22:36
本文关键词:贪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摘要】:贪污犯罪的产生离不开公共权力,其本质是公共权力被私利化。我国的反贪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后发制人”的惩治方式,往往无法真正的遏制住贪污心理动机的产生。而且在我国的腐败的成本过低,这种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为获取私利宁愿“以身试法”的进行“博弈”,以至于出现少数地方越反越腐,出现了一种前仆后继的病态现象。贪污犯罪的特点多样化,社会危害愈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反贪的基本观念,采取以事先预防为主,事后惩处为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消除贪污犯罪的主客观因素。通过“惩前毖后”的方式从根本上抑制住贪污犯罪。本文通过对以往众多案例进行分析,对贪污犯罪的立法完善、犯罪存在的原因、预防与控制对策等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试图从犯罪的源头进行抑制犯罪动机的产生,从法律和制度建设上杜绝犯罪产生的机会,从而真正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贪污犯罪产生的机率。 本文除引言之外有三章,共有约3万文字。分别为我国目前贪污犯罪的现况简评、产生的原因分析、对于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第一章为我国目前贪污犯罪的现况简评,概括了贪污犯罪的现时特征与不良影响,笔者通过近30年来我国司法机关的大量的文献和案件统计,对案件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贪污犯罪目前在我国表现出来的特征,通过实证研究法,分析贪污犯罪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个体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为我国产生贪污犯罪的原因分析,阐述了产生贪污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主体因素。笔者在通过对犯罪分子的犯罪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系统考察之后,将犯罪产生分为社会因素和主体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家庭等因素,主体因素包括需要、信念等主要因素和性格、意志等次要因素。社会因素和主体因素二者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的去看待贪污犯罪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为我国贪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笔者立足于我国国情,积极借鉴吸取国外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提出应当分别从经济建设、法制完善、健全监管和增强个体修养四个方面共谋对策。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抑制犯罪需求的生成。贪污犯罪的本质是个体的正常需求在得不到满足时发生的畸形转变。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适当提高公务员待遇,抑止不良需要;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体系,减少贪污犯罪机率。第二,完善法制建设,增强法律威慑力。应当在立法中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制定系统体系的反腐败法律法规,完善反贪污中的程序规定,修改刑法中的不当规定,设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第三,健全对犯罪主体的监管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制度和法律有效发挥作用,权力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其中必须要求国家的纪检、监察、反贪局三部门合力反贪,提高反贪工作的效率;增强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意识,达到全民反贪;建立金融实名制、建立完善财产申报制度,使得监督更加明确化。第四,加强人格修养,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人是社会的人,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廉洁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并经过大量学习、掌握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从而真正的提升个体的人格修养,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关键词】:贪污 社会 个体 心理 预防 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92;D917.6
【目录】:
- 论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1
- 第一章 我国目前贪污犯罪的现况简评11-19
- 第一节 贪污犯罪在我国呈现出的特征11-15
- 第二节 贪污犯罪对我国社会的危害性15-19
- 第二章 我国产生贪污犯罪的原因分析19-29
- 第一节 产生贪污犯罪的社会因素19-23
- 第二节 产生贪污犯罪的主体因素23-29
- 第三章 我国贪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29-41
- 第一节 发展经济抑制犯罪需求的生成30-32
- 第二节 完善法制建设增强法律威慑力32-34
- 第三节 健全对犯罪主体的监管机制34-38
- 第四节 加强人格修养预防犯罪心理的滋生38-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注释45-50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0-51
- 后记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山林;腐败治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2年06期
2 杨蓓蕾;关于我国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可行性的探讨[J];党政论坛;1994年01期
3 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05期
4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01期
5 曾凡燕;陈伟良;;贪污贿赂犯罪起刑数额研究[J];法学杂志;2010年03期
6 喻贵英;;欧洲死刑废除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7 王秀梅;;论贿赂犯罪的破窗理论与零容忍惩治对策[J];法学评论;2009年04期
8 曾晓阳;;“第四权力”的法理思考——以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为视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宣炳昭,刘丁炳;大陆、台湾、香港贪污罪比较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夏业良;反腐败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飞;我国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李昕儒;社会转型期贪污犯罪的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4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55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