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论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

发布时间:2017-07-28 13:36

  本文关键词:论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心理态度 认知 情感/情绪 意志 刑事责任


【摘要】:“无犯罪意思的行为不成立犯罪”是一句古老格言,它体现了罪过是犯罪人成立犯罪的必要条件。无罪过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继而无责任则无刑罚。因此,罪过的认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罪过是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即行为人的犯罪心理态度。行为人犯罪心理态度是指行为人追求实施违法行为的内心思想符合了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内容,并具体地表现到外界的心理事实。然而,由于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出不同的认识、情感/情绪、意志,使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态度。犯罪心理态度也会因人的认识、情感/情绪、意志三个心理活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犯罪心理态度可以根据认识、情感/情绪、意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常的犯罪心理态度与特殊的犯罪心理态度。正常的犯罪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刑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的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内心事实,例如故意、过失、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特殊犯罪心理态度指的是行为人的知情意发生了扭曲,使的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例如,激情犯罪、变态犯罪等。作为一种既是法律评价又是法律后果的刑事责任,它评价行为人犯罪事实的严重程度,最终要求行为人承担多大的法律后果。而犯罪心理态度是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犯罪心理态度的不同,使得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也是有所不同。在现行刑法中,法官对于正常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判断是比较妥当,但对于特殊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判断是存在一定的困境,原因是法律没有明确地规定特殊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 因此,通过分析犯罪心理态度的定义、内涵、特征、类型与程度等,主要是揭示犯罪心理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现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存在着密切关系。但在我国刑法中,由于立法与司法上存在缺陷,使特殊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判断出现不少问题,这是需要重视和解决。这样,有利于预防犯罪、保障行为人的人权与刑法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犯罪心理态度 认知 情感/情绪 意志 刑事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CONTENTSV10-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犯罪心理态度的概述15-24
  • 1.1 犯罪心理态度的定义15-16
  • 1.2 犯罪心理态度的类型16-18
  • 1.2.1 正常犯罪心理态度16-17
  • 1.2.2 特殊犯罪心理态度17-18
  • 1.3 犯罪心理态度的程度18-23
  • 1.3.1 犯罪心理态度程度的形成因素18-20
  • 1.3.2 犯罪心理态度程度的划分标准20-23
  • 1.4 本章小结23-24
  • 第二章 犯罪心理态度与普通心理态度的比较24-30
  • 2.1 普通心理态度的形成因素24-25
  • 2.2 犯罪心理态度与普通心理态度的相同点25-27
  • 2.3 犯罪心理态度与普通心理态度的不同点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犯罪心理态度与犯罪行为的关系30-34
  • 3.1 犯罪行为的心理性质30-31
  • 3.2 犯罪行为的作用31-33
  • 3.3 犯罪心理态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关系34-42
  • 4.1 刑事责任的界定34-37
  • 4.1.1 刑事责任的各种理论34-36
  • 4.1.2 刑事责任的要素36
  • 4.1.3 刑事责任的程度36-37
  • 4.2 正常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37-39
  • 4.2.1 犯罪实行前行为人心理态度对刑事责任的影响37-38
  • 4.2.2 犯罪实行时行为人心理态度对刑事责任的影响38-39
  • 4.2.3 犯罪实行后行为人心理态度对刑事责任的影响39
  • 4.3 特殊犯罪心理态度的刑事责任39-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现状分析42-51
  • 5.1 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案例分析42-46
  • 5.1.1 行为人的正常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42-44
  • 5.1.2 行为人的特殊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44-46
  • 5.2 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立法缺陷46-47
  • 5.3 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司法缺陷47
  • 5.4 完善犯罪心理态度与刑事责任的设想47-50
  • 5.5 本章小结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玫瑾;;变态犯罪中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的辨析[J];法治研究;2012年06期

2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李玫瑾;;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李玫瑾;;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前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J];河北法学;2004年01期

7 周振杰;;激情犯的基础理论与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8 朱俊强;;论犯罪故意程度的划分及其法律价值[J];河北法学;2012年06期

9 袁彬;;论情绪的刑法评价[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梅传强;论刑事责任的根据[J];政法学刊;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584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584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