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7 07:20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户籍制度 市民化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政策目标


【摘要】:重庆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特征,农村人口多、经济实力弱,城市人口少、经济实力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明显,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城乡差距明显,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而且表现为教育投入、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二是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且差距有扩大之势;三是内需疲软,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四是城乡资源有待盘活,农村经济亟需发展。 基于以上严峻形势和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重庆市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城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正式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已经进行了2年多,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和适时调整户改的政策目标。本文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界定为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通过分析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与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的偏离度来判断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是否利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分析与评价的目的。 在预测农业人口需求时,首先预测农业人口预测和耕地数量预测,通过劳耕系数法预测出农业发展适度人口,最终得出农业潜在转移人口和劳动力。在预测城市的吸纳能力时,运用投资创造就业原理,城市就业量取决于城市的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由投资形成。首先计算1997年至2009年13年间全市城市投资就业系数,然后以过去1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基准参数,预测2009年至2020年各年度城市投资额,将投资就业系数设为每年0.002绝对水平递减,预测未来各年城市总就业人口,将就业人口乘以城镇赡养系数得到城市总人口。在城乡就业最大化基础上,得出重庆市城乡人口与劳动总量配置和时间序列配置。 在进行城乡人口与就业空间配置分析时,主城、集镇、远郊区县城对农民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存在差别,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以现实为基础设置城镇人口配置比例和城镇就业配置比例,得出城乡人口与就业在不同梯度城市的空间配置。 在进行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评价时,构建由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指标、空间配置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分确定权重,利用“偏离度”概念进行综合评价。 经过上述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 一是城乡就业、人口均衡时间序列目标(以2020年为目标年)。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约3034.13万人。其中,农业发展适度人口为1021.12万人,占33.65%;城镇总人口约2013.01万人,占66.35%。农业潜在转移人口为1487.42万人。到2020年,重庆全市总就业量约1845.02万人。其中,农业部门吸纳的就业量583.50万人,占31.63%,城镇吸纳的就业量1261.52万人,占68.37%。农业部门的潜在转移劳力849.95万人。其中,市内转移595.52万人,占70.07%;市外转移254.43,占29.93%。 二是城乡就业、人口均衡空间序列目标(以2020年为目标年)。到2020年,主城总人口将达到916.92万人。远郊区县总人口将达到2116.85万人。其中,区县城563.64万人,占48.28%;集镇603.90万人,占51.72%。到2020年,全市城镇总就业量约为1261.52万人。其中,主城就业达605.53万人,占48.00%;远郊区县城就业量约353.23万人,占28.00%;远郊区县集镇约302.76万人,占24%。 三是户改政策目标评价。①市内转户总量稍微偏大,少数地区出现过度转移;②转户人数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较优;③以主城为主要转入地的空间配置不合理,未充分发挥集镇吸纳转户人口与劳动力的重要作用;④从长期来看,转户不转土地的做法不合理,未能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扫清障碍;⑤城市基础设施、就业岗位供给等相关配套未提前纳入规划。重庆市户改的政策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目标偏离度为0.38,说明虽然两者大致吻合,但重庆市户改的政策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目标仍有一定阻碍作用,需要相应调整。 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要创新观念,更新认识。要准确把握重庆市区域经济“大城市、大农村”特征,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要正确处理农民转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业转移与市民转移之间的关系、重庆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 二要实施城乡统一的动态户籍制度管理。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处理户籍管理诸多业务,提高户籍管理行政效率,为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迁徙自由、全体公民身份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化;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和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 三要重点实施振兴集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集镇在农转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制定和颁布重庆小集镇建设发展促进法,要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在集镇建设发展中的责任,要加强规划管理,用规划指导小集镇建设发展;合理分配财力和金融,尽量使财力和金融下沉;要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要向集镇适度倾斜。 四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得农民转户后无后顾之忧,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放弃土地转户进城,两者共同保障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有效进行。 五要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确保转户和未转户农民均实现稳定就业。要完善产业体系,为农民转户提供产业支撑;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帮助转户人员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加强转户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帮助转户人员适应城镇用工新要求,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关键词】:户籍制度 市民化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政策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1.42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1
  • 文献综述11-15
  • 第1章 总论15-19
  • 1.1 问题的提出15-16
  • 1.1.1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15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2 研究内容16-17
  •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17-19
  • 1.3.1 资料来源17
  • 1.3.2 技术路线17
  • 1.3.3 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研究基础19-31
  • 2.1 核心概念19-22
  • 2.1.1 户籍制度19-20
  • 2.1.2 城镇化20-21
  • 2.1.3 市民化21-22
  • 2.2 理论借鉴22-26
  • 2.2.1 人口迁移理论22-24
  • 2.2.2 集聚经济理论24-25
  • 2.2.3 投资就业乘数理论25-26
  • 2.3 重庆城市化水平26-28
  • 2.3.1 城市体系26-27
  • 2.3.2 城市化水平27-28
  • 2.4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和目标28-31
  • 2.4.1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28-29
  • 2.4.2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29-31
  • 第3章 重庆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分析31-45
  • 3.1 分析思路和方法31-32
  • 3.1.1 分析思路31
  • 3.1.2 分析方法31-32
  • 3.2 农业人口(劳动)需求32-37
  • 3.2.1 分析方法32
  • 3.2.2 农业劳动即人口预测32-33
  • 3.2.3 耕地数量变动预测33-34
  • 3.2.4 劳耕系数34
  • 3.2.5 重庆农业发展适度人口34-35
  • 3.2.6 农业潜在转移人口和劳力35-37
  • 3.3 城市的吸纳能力37-39
  • 3.3.1 分析方法和步骤37
  • 3.3.2 资料的来源和应用37
  • 3.3.3 城市的吸纳能力37-39
  • 3.4 城乡人口与就业时间序列分析39-40
  • 3.4.1 城乡人口配置39
  • 3.4.2 城乡就业配置39-40
  • 3.5 城乡人口与就业空间配置分析40-45
  • 3.5.1 分析思路40-41
  • 3.5.2 分析方法41-42
  • 3.5.3 分析结论42-45
  • 第4章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评价45-51
  • 4.1 评价思路45
  • 4.2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45-48
  • 4.2.1 指标体系45-46
  • 4.2.2 评价方法与步骤46-48
  • 4.3 评价结论48-51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1-63
  • 5.1 主要结论51-52
  • 5.1.1 农业发展适度人口规模51
  • 5.1.2 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51
  • 5.1.3 城市总人口配置51
  • 5.1.4 不同梯度城市人口配置51-52
  • 5.1.5 评价结论52
  • 5.2 政策建议52-63
  • 5.2.1 创新观念,更新认识52-54
  • 5.2.2 实施城乡统一的动态户籍制度管理54-56
  • 5.2.3 重点实施振兴集镇发展战略56-57
  • 5.2.4 实施综合配套改革57-59
  • 5.2.5 完善就业保障机制59-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9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第十八次政府公报(政报)协作会议在重庆市召开[J];山西政报;2009年21期

2 ;人事任免[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1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2 曹力维;易峥;蒋婧;;重庆市外环区域经济空间重构——基于产业进化的经济空间稳定性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骆东奇;姜文;罗光莲;周心琴;汪小勇;;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王洪卫;白雪莲;孙纯武;郭林文;;重庆市公共建筑冬季能耗测试分析[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种净植;杨小凤;吴祥生;马定平;;重庆市大型商场建筑能耗调查与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陆景武;;迈向21世纪的世界观光旅游新趋势[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9 钟菲;;重庆市经济重点发展区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对策[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CRAM'09重庆)组织机构[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星;重庆市南川区代表团来连考察[N];大连日报;2010年

2 记者 黄克超;陈际瓦会见重庆市经济考察团一行[N];广西日报;2006年

3 秦瑶邋陆昕 薛健;重庆市蓬勃发展 崛起在祖国西部[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张兆安;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N];重庆日报;2002年

5 记者 聂飞 实习生 卢晓溪;沐华平任市经信委主任 张季任市人社局局长[N];重庆商报;2010年

6 小温;重庆市建筑装饰协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剑兰 王道海 于丹;再展重庆工业雄风[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8 赵光峰;一个知识分子的大手笔[N];团结报;2007年

9 蒋维胜;品牌建设让企业尝到甜头[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邹玲;数百亿巨资潮涌重庆 或将引发地产业变局[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沙文兵;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郭丽娜;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刘新;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2 李杨;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敬京;重庆市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蒋继红;重庆市“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依梅;重庆市创意城市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高松;重庆市城市扩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少春;重庆市中医龙头机构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袁孝科;重庆市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张新;重庆市饭店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33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633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0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