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筑建以揭示原因、预防为主的刑事犯罪法学——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整体相互联动
本文关键词:论筑建以揭示原因、预防为主的刑事犯罪法学——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整体相互联动
更多相关文章: 刑法学 犯罪学 犯罪原因 整体相互联动 刑事犯罪学
【摘要】:对犯罪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对刑法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定罪量刑。面对各类犯罪几经严打依然高发如旧的状态,中国社会极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检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犯罪预防机制。因此及时调整现行的刑法学与犯罪学相互分离的现象,构筑刑法学与犯罪学整体相互联动的刑事犯罪学,是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现实政治需要,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自然要求,是中国社会通过历史反思对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刑法学 犯罪学 犯罪原因 整体相互联动 刑事犯罪学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刑法学(S30901)资助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犯罪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对犯罪的研究当然是和对犯罪的规制与惩罚不可分离的。但对犯罪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和当今世界一些经济发达、法治与民主建设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较,在中国的刑事法学领域,有一个十分显见且已不为人所怪的奇特现象,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2 杨兴培;;抢劫罪既遂、未遂的司法解释质疑——兼论司法解释的现实得失与应然走向[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慧敏;汪清;;借鉴孟子仁政思想的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董韦;;“风险社会”理论与风险管理再造[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龚振;;浅析和谐语境下的犯罪途径控制[J];才智;2011年05期
4 陈晓宇,张宗清;试论“严打”中的“从重处罚”[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胡剑;浅谈非常时期我国的刑事政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管萍;;墨家思想对武“士”阶层演变的影响[J];沧桑;2007年06期
7 梅象华;王永贞;;公正、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胡江;;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确认与刑事法治的建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梅传强;张异;;论毒品犯罪刑罚适用中的宽严相济[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高鹏;;单位犯罪刑罚制度的经济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伯溆;;现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网对电子媒介的扩散与应用的影响[A];2004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2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武玉红;;再论刑事政策之概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10 梅传强;张异;;论毒品犯罪刑罚适用中的宽严相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孙万怀;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3 陈思田;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D];苏州大学;2010年
4 乔远;短期自由刑及其行刑社会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何永新;单位自首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叶鹏;公安机关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震;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刑事对策研究[D];烟台大学;2010年
8 梅中会;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D];湖南大学;2009年
9 李嘉;论我国监狱行刑处遇制度的完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杜启新;论自首制度[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梅;;农村地区重特大刑事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2 高铭暄;;与刑法学的不解之缘[J];法制资讯;2011年07期
3 马皑;;犯罪研究之我见[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4 肖茜莹;;计算机犯罪探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林庆;;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之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6 朱明宇;;市场信用犯罪的刑法学解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6期
7 汪陆平;;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8 尹斐;;文化冲突与犯罪[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9 陈洁;庄小茜;;从社会学中透视犯罪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10 陈兴良;;“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双重视角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阜民;;犯罪学的犯罪范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宪权;;一百年刑法学回顾反思[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于阜民;;犯罪学的犯罪范畴[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宋浩波;;犯罪学学科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皮艺军;;犯罪学Vs刑法学——刑法学话语霸权之终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卫磊;;价值与事实的双重追问——犯罪学的本体重构与范式转换[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夏吉先;;犯罪源头·学科体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亟待研究的课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刘广三;;“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学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徐乃龙;;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治理的反思[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熊沁;;关于“80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为刑法学写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见习记者 张伯晋 记者 沈义;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N];检察日报;2011年
3 记者 宁杰;张军熊选国出席王作富刑法学发展基金成立暨王作富刑法学思想研讨会[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提倡“立体刑法学”[N];北京日报;2009年
5 莫君 王爱莉;“讨债公司”犯罪原因有五[N];检察日报;2010年
6 刘仁文;刑法学应“瞻前顾后”[N];检察日报;2003年
7 田宏杰;淡泊人生 书写辉煌[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记者 赵嘉政;约西波维奇当选克罗地亚新总统[N];光明日报;2010年
9 周光权;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学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10 卢志坚 朱昊;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在常州召开[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冰洋;商业犯罪论要[D];吉林大学;2006年
2 万国海;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丁英华;公司犯罪及其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宋伟卫;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人身危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永红;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D];北京大学;2003年
10 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青;环境犯罪原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冠亚;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斌;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以刑法学为视野[D];武汉大学;2004年
4 欧阳梅;白领女性犯罪的法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龙;犯罪预备的可罚性范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伟伟;未成年人犯罪刑法立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谢叶强;论网络犯罪及其刑法防控[D];厦门大学;2007年
8 王学建;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刘锐填;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宛霞;犯罪人被害化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645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64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