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者”到“主体”——一项关于犯罪人自我归因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他者”到“主体”——一项关于犯罪人自我归因的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在东北某监狱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犯罪人的犯罪自我归因进行的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作出外部归因的多于内部归因。在作出外部归因时,犯罪人强调的是受害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作出内部归因时,犯罪人主要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犯罪人在对自己的犯罪原因进行归因时,是倾向于作出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与他们是否关心村委会工作、与邻居的交往、与受害者的关系、受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相关。对犯罪人的自我归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改造犯罪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关键词】: 犯罪 归因 主体性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间纠纷解决模式的法社会学研究”(08JJD840186)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犯罪率也不断攀升,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犯罪、控制犯罪,已经成为法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如何更好地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军;;体育教学中社会认知规律的应用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2 吕勇,阴国恩,练永文;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3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志强;社会发展中重新犯罪的实证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5期
5 彭磊;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3年02期
6 严然;论手机短信犯罪的惩治与预防[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3年05期
7 何永红,李长华,吴星;有关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研究[J];化学教育;2005年05期
8 胡春健,刘俊俊;试析家庭职能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2期
9 王志强;预防犯罪规律的博弈论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王志强;;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电芝;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崔胜实;过失渎职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南开大学;2002年
8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晓光;基于顾客购后行为的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周晓东;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显利;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莫秀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娥;论大学专科生英语学习的成败归因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水珍;惩罚公平判断及其责任归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彦东;遏制当前我国突出刑事犯罪的管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9 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云波;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郭德俊;;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艺军;;三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皮艺军;;四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3 李波;;论多层面犯罪理论整合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4 刘行星;;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的反思与创新——中国犯罪学高峰论坛(2011年海河论坛)综述[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薛万庆;;对贪官忏悔现象的犯罪学思考[J];领导科学;2011年23期
6 平仄;;上海市犯罪学学会近日举行“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研讨会[J];犯罪研究;2011年02期
7 沈聃琳;刘建梅;胡峻梅;;涉嫌暴力违法的女性被鉴定人犯罪学特征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8 ;敬告作者[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科言;;缺某种营养可能是犯罪根源之一[J];食品与健康;2002年04期
10 段彪永;;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探索[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甘建一;;法医学被鉴定人与犯罪学中被害人的相关性探讨[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4 林勇;张东军;胡泽卿;毛远毅;王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洪沛霖;;初探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犯罪的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6 马亚雄;靳高风;;犯罪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贾桂海;;寻找安全之路——犯罪学的向度与进路[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兴良;;群体犯罪学的理论框架——行为科学在犯罪学中的运用[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9 皮艺军;;犯罪学Vs刑法学——刑法学话语霸权之终结[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肖剑鸣;吴璐琳;;论犯罪学的生态学化——西方犯罪学危机与犯罪生态学构想[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5级 张媛媛;从犯罪学的角度看严打[N];驻马店日报;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赵宝成;校园袭击案的犯罪学分析[N];检察日报;2010年
3 王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犯罪学的方法论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罗欣;从实然到应然:本体犯罪学VS规范刑法学[N];检察日报;2009年
5 陆逸文;应对校园学生犯罪之策[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刘文晖;“灭门案高发”的说法并不准确[N];检察日报;2007年
7 张倩;警惕暴力亚文化现象[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尹传红;科学“福尔摩斯”[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邹云翔;对于潜在被害人予以特殊保护并无不妥[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湖北总队医院;由“破窗理论”引发的管理思考[N];人民武警;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唐永军;中国白领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邦惠;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D];西南大学;2008年
8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然;犯罪学方法论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龙文进;论犯罪学视野下的同性恋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江华;犯罪学语境下的中亚国际恐怖主义[D];新疆大学;2005年
4 文竹;陕西省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小亮;公安警察职务犯罪的原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雪冰;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陈红;诈骗犯罪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田青;中国现阶段犯罪率增长与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娜;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孟强;我国“富豪刑事被害”的犯罪学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0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