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群体性事件的犯罪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21 04:16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的犯罪学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文化心理 成因 群体行为 社会功能 消解对策


【摘要】: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根源于现实社会,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急剧转变,矛盾异常突出,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一时成为学界的热点。但是,对群体性事件界定的混乱,研究普遍缺乏足够理论关怀等问题却成为学术研究的“硬伤”。本文第一章,笔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群体性事件按的分类和特征做出分析;第二章,笔者从时代、经济和文化心理三个角度阐释了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第三章,笔者从群体的定义入手,多角度分析了群体行为,并对具体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第四章,笔者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第五章,笔者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积极功能重视和加强传媒作用,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消解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文化心理 成因 群体行为 社会功能 消解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范畴界定9-17
  •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9-12
  • (一) 官方法律文件中对相关概念的界定9-10
  • (二) 中国专家学者的学术定义10-11
  • (三) 群体性事件定义的泛化和限定11-12
  • 二、群体性事件的分类12-14
  • (一) 按群体性事件的激烈程度划分12-13
  • (二) 按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性划分13
  • (三) 按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划分13-14
  • (四) 按群体性事件性质划分14
  • 三、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4-17
  • (一) 高发性14-15
  • (二) 利益性15
  • (三) 复杂性15-16
  • (四) 公开性16-17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17-23
  • 一、时代原因17-19
  • 二、经济原因19-21
  • 三、文化心理原因21-23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阐述23-36
  • 一、群体23-24
  • 二、群体行为的心理基础24-25
  • 三、群体行为的普遍特征25-26
  • (一) 群体行为的一致性25
  • (二) 群体行为的极化25-26
  • (三) 群体的易受暗示性26
  • 四、群体行为的发生条件26-27
  • (一) 环境因素27
  • (二) 结构性紧张27
  • (三) 促发因素27
  • (四) 社会控制因素27
  • 五、集群行为和群体暴力27-29
  • 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理分析29-36
  • (一) 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9-31
  • (二) 社会不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31-33
  • (三)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群体直接互动的结果33
  • (四) 余论:敌意33-36
  •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36-40
  • 一、消极功能36-37
  • (一) 影响社会秩序36
  • (二) 损害法律权威36-37
  • (三) 伤害社会心理37
  • 二、积极功能37-40
  • (一) 警示社会矛盾37-38
  • (二) 缓解社会紧张38
  • (三) 促进社会整合38-40
  •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消解对策40-48
  • 一、完善利益协调机制40-41
  • (一)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40
  • (二) 促进社会公平,优化社会阶层结构40-41
  • (三) 疏通沟通渠道,保障利益的有效表达41
  • 二、重视和加强传媒作用41-43
  • (一) 增强传媒独立性,保证传媒的公共性42
  • (二) 加强对民众的正确引导,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42
  • (三)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维护社会稳定42-43
  • 三、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43-45
  • (一) 加强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立法43-44
  • (二)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政治划出“缓冲带”44-45
  • (三) 慎用警力,理性平和执法45
  • 四、构建和谐的文化价值体系45-48
  • (一) 诚信46
  • (二) 民主46
  • (三) 法治46-48
  • 主要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国雄;处理群体性事件应注意的语言方法艺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王文晶;高洋;;社会冲突的根源与功能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官员信用敲响政务信用警钟[J];小康;2007年08期

4 康均心,马力;群体性事件:一个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J];法学评论;2002年02期

5 万川;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J];江海学刊;2005年02期

7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8 ;“典型群体性事件”的警号[J];w

本文编号:710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10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